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创作的首部大型壮族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于2011年12月4日晚19:30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首场演出,这是继今年3月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献演国家大剧院之后广西又一舞台艺术作品亮相京城舞台。
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1年12月4日上午10:00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308室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
承办单位:北京晁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演出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唐正柱:尊敬的各位嘉宾,尊敬的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
在北京今冬第一场瑞雪降临之后,我们广西将在今晚向首都北京献上一台大型民族交响合唱音乐会《壮族诗情》,这场音乐会将展开富有壮族风情的多彩画卷,为了让大家了解《壮族诗情》在北京首演的有关情况,我们特别邀请了相关领导和嘉宾同大家见面,发布相关新闻,回答各位的提问。
他们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余益中先生;
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广西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张名河;
原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歌剧研究会副主席刘锡津;
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
下面有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余益中先生致辞。
余益中:
尊敬的新闻媒体朋友:大家早上好!
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将于2011年12月4日晚19:30在北京世纪剧院进行首次演出。
首先,请允许我向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发布会、长期以来对广西文化发展给予热情关注、大力支持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组织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创作的有关情况。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全国共有1800多万。壮族人民勤劳智慧、开放包容、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譬如“三月三”歌节、绣球、壮锦等一大批壮族优秀文化风采多姿、艳丽动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在山水甲天下的青山绿水中辛勤耕耘,在风生水起的北部湾里乘风破浪,续写着灿烂辉煌的壮族文化新篇章。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展翅腾飞的新契机。
歌舞剧《刘三姐》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印象刘三姐》开创了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新纪元,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桂剧《大儒还乡》创造舞台艺术精品“三连冠”的新篇,音乐剧《桂花雨》、舞剧《碧海丝路》、壮族歌剧《壮锦》延续着壮族文化艺术的勃勃生机,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壮乡风格、和谐兼容的文艺作品相继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特别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广西文化发展繁荣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成为了广西今后重点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广西党委、政府明确指出要将广西建设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区。打造一批全面展现广西壮族历史人文和多彩文化的壮族舞台艺术精品,向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展示广西民族文化魅力、树立广西文化形象的需求尤为迫切。
为了讴歌壮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善良、勇敢,向全国各族人民展示广西壮族具有浓郁民族风情、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决定组织全国知名音乐人创作这一部具有壮族史诗风格的音乐作品——《壮族诗情》。
《壮族诗情》是第一部壮族民族器乐曲作品,由著名作曲家、原中央歌剧院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先生作曲,由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广西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张名河先生作词。
一年多来,广西文化厅多次组织主创团队深入广西的边疆村寨采风,零距离地与广西壮族人民进行深入的交流,从广西壮族的传说故事、民族风俗、人文风情中精选出壮族音乐元素,融入广西的山水之秀、大海之灵,展现广西的天、地、山、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壮族风格。
作品分为《地鼓》《天歌》《水秀》《山雄》四个篇章:
第一篇章《地鼓》,讲述了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壮族在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信仰、崇拜、追求和精神世界;
第二篇章《天歌》则引发出壮族这个古老民族与自然万象的对话,表现了一个聪慧民族对自身所处得天独厚环境的高度认知与自省;
第三篇章《水秀》向观众描绘了山青水秀、至美至柔、美绝天下的八桂大地,流露着壮族人民织就瑰丽秀美锦绣山河的涓涓情意;
第四篇章《山雄》用史诗般雄壮的语言向世人展示着新时代的壮族儿女的坚毅、果敢,如同广西高耸的峰林般雄浑,焕发着春意,鼓动着生命的呐喊!
四个篇章浑然天成、相互辉映,首次将铜鼓、天琴、马骨胡等广西独有的壮族民族乐器融入民族交响乐中,用民族交响合唱的形式演绎不断发展变化的壮族情怀,用充满诗情画意的音乐语言讲述了壮族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建设美好家园的新风貌,是广西文化厅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具体举措,是壮族人民向中华民族大家庭献上的一部具有壮族风采、壮族特色、壮族情怀的艺术作品。
2011年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广西文化厅以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此为契机,将艺术精品创作作为文化发展的龙头来抓,我们将今年定为广西艺术创作年,通过举办第六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实施舞蹈创作项目签约制度等措施,力保“改革不止、创作不断、演出不停”,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大型民族交响合唱《壮族诗情》正是打造广西气派文艺精品的又一新作品。
今天晚上,《壮族诗情》将在北京世纪剧院为首都观众进行首场演出,这个月底我们还将参加广西的新春演出季的演出,以及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并且进行边演出边修改,特别是今天晚上演出结束之后,我们还要请北京的专家进行评价和评论。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质量,争取在明年两会期间我们能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演出。
希望广大媒体朋友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壮族诗情》的演出动向,积极宣传广西文化发展特别是文艺作品的创作、演出,我们相信,在各位朋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壮族诗情》在北京的首演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今后,我们将贯彻落实十七大六中全会和广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广西的文化自强,为打造广西气派的文艺精品、为把广西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我们更加积极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唐正柱:谢谢余厅长,下面请《壮族诗情》作曲,原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刘锡津先生介绍作品的有关情况。
刘锡津: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以前我和咱们一帮国人对广西的印象都是一样的,什么呢?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般中国人对广西大致是这么一个情况。当我接受广西文化厅委托准备开始《壮族诗情》创作的时候,才开始重新认识广西,广西的朋友帮我安排了到百色地区走了很多的地方,在走进广西的日子里,给我留下了永远难以忘怀的美好瞬间,在广西的大山里,在山林的歌声里,听听他们美丽动听的旋律,感受他们深刻的文学智慧,体会他们深沉的人身彻悟,我重新感受到,广西丰厚的文化积淀,体验着壮民族灿烂的艺术世界。在浩如烟海的壮族文化遗产中可以说是精华遍地。可是要根据创作课题,准确选择到真正有效的需求,却并非易事。
在这中间我认真研究学习了将近两百首广西各地的民歌、民谣和乐曲,寻找特色,寻找韵味。广西将来大家去你会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原来我们采风都自己拿录像机去录,去听,现在不用了,到处就有,咱们这个山民他们自己录成光盘,你两块钱买一本,我买了很多光盘回来,可以尽情地去听。
最后,就是锁定了十几首精品然后进行分析、消化、提炼、升华,由这些作品建立了整个壮族《壮族诗情》的遗传基因,开始创建了这部作品的生命历史。
在这个《壮族诗情》这部作品中,我努力在实现我自己多年的创作追求,我们这样大型的民族器乐作品,应该是传统的,人手刀口,那种原生态,我们是传统的,但不是原始状态的,我们的作品是现代的,但决不是洋腔洋调,难听难懂,我们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最密切的有效的衔接点和接合点,创作既传统又不陈旧,既有鲜明时代感又非常中国,能够与西洋交响乐平起平坐的作品,民族管弦乐协会也追求这样,世界上交响乐大家普遍认同,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和交响乐对话,能够在它的表现能力,创作、规模和整个实际演出效果给人享受方面,我们的民族管弦乐有我们自己独到的地方,我们也是在呼吁大家都来创作这样一种能够和交响乐匹敌的这样一种作品,这样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知道广西的文化符号也是极为丰富的,为了更准确的概括出广西人文精神的精髓,我们还翻了很多历史书,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广西历史和资讯,最后根据大型交响作品的篇章结构的特点,和乐章之间相互对比的音乐创作规律,安排了四个乐章,大家知道交响乐套曲,每个乐章都有它的音乐自身的规律,根据交响乐这样一种套曲的共用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它确定了四个乐章。
我分别介绍一下这四个乐章大致的想法。
地鼓这个名,其实我最初写的时候只是想到一个鼓,因为大家知道铜鼓是壮族,几乎是图腾的感觉,因为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里面他就是一个巨大的鼓,铜鼓他代表着一个时代,代表了广西的一种文化精神的凝聚,但是光是鼓又不足以表现,所以就寻找了一个依托,就是大地母亲,通过大地母亲寻找到大地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铜鼓记录着壮族人的信仰、崇拜、追求和精神世界。回荡于绿色丛林,原野之间的深深震撼,仿佛是大地之母亲向儿女们发出的深深呼唤,这是表现大地与人的乐章,以极为简练的时空,压缩历史,表现壮族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这个乐章,大家听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张力在逐渐的膨胀,逐渐的成长这样一个过程。这是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叫天歌,壮族人素有能歌善舞的传统,祖先传下的天歌、天舞、天琴,让天上人间融为一体。天歌引发出一个古老民族与自然万象的对话,这里蕴含着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感恩的情愫,而是一个聪慧民族对自身所处的得天独厚的环境的高度认知。所以我们想做成这样一个意境,月光下,在美丽而神秘的山寨里,青年男女弹着天琴,歌唱、舞蹈,诉说着无尽的情谊,这段我们选了男女生二重唱。
第三乐章我们起名叫水秀。壮族的瑰宝就是壮锦,在国人眼中的广西永远是山清水秀,秀甲天下,永不衰老的美丽女神,我们在这个乐章里头,在乐队的铺垫下用了女声独唱,在广西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大家都知道,一唱就是广西的印记,我们通过这个展示着无穷的韵味和美好的心境,这里面用了马鼓胡,演绎了一段非常动人的旋律,非常有人味的一段旋律。
第四乐章就是山雄,终曲,比较辉煌的一段,大家知道广西一是片诞生英雄的天地,拥有辽阔绵延,孕育雄浑的山峦,新时代的壮族儿女正演绎着永不落幕的英雄史诗,这一段,这样的一个意境,大家可以想象一个画面,群山像战士一样列队在祖国的南疆,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让人非常肃穆起敬的场景。
第四乐章我是集了所有民族乐队能用到的辉煌的手段,以表现人民在盛大节日的欢乐奔腾的环境中的情况。这里头第一主题就是一种欢乐奔腾的特点,然后抒发人们对美好未来,希望和憧憬的第二主题,交替出现,一步一步对比把乐曲从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直到最后高唱“把手牵起来,把手连起来”,我是想在这个作品的最后,不光是壮族,而是表现了一个是广西的各民族的大团结,同时也象征着全中国56个民族的手拉手,相亲相爱这样一个意义。
这是我们想表现的内容。因为这个,我请了此作家张明河先生加盟做这件事情,他原来在广西做过文化部门的领导,有比较高的认识,同时他也是中国非常著名的词作家他很快就抓到了主题,抓到了很多细节,就是让我们在创作过程当中感受到很多广西的更精妙的那些细节的东西,所以我在这里还特别感谢张名河对这部作品做出的特殊的贡献。
唐正柱:刚才余厅长还有刘老师对创作的方面进行了介绍,各位记者看看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记者:我是中央广播电台的记者,要是这个音乐给我们提供一个小样就可以了。再就是我想问一下余益中厅长,广西实际上是我们国家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想问一下,未来咱们广西文化产业大发展,发出这样的号召,咱们以后怎么利用咱们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咱们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未来具体的规划,比如投资各方面,投入是怎么样的状况,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余益中:如何利用广西丰厚的文化资源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广西文化资源确实比较丰厚,应该说到目的为止也称得上是文化资源大省,不仅仅从艺术的角度讲,从其他角度讲,都能够看到这一点,如何把这些文化资源变成我们的文化产品,又变成文化产业,这就要靠做很多事情。
我们今天《壮族诗情》就是刘老师,张厅长,几位创作人员,就是把广西文化资源通过他们的创作形成了比较好的文化产品,那么这个文化产品下一步是否能形成系列的文化产业,还要靠我们下一步去做,比如说《壮族诗情》,继我们歌舞剧《刘三姐》等几台反映壮族舞台艺术作品以外的又一台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民族交响合唱这个角度展现出来的,这是我们在广西以前没有过的新的表现形式,表现壮族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那么下一步,由这就可以引发出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演艺界的文化产业,现在我们初步考虑,一个在体制机制上我们再创新,首先把我们广西歌舞剧院,广西的木偶团,广西的杂技团,广西演出公司四家联合在一起,形成广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将来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走市场来推出一条符合广西特点的演艺文化产业,这是一个方面。
除了这个演艺集团以外还有其他一些产业,一个是最近实景演出这个产业,在广西起步,在全国已经出现了八家,比如《印象刘三姐》以后,在湖南《刘海砍樵》,河南的开封,还有河北的承德,还有大草原呼伦贝尔,还有四川的都江堰,等等已经做了九家,明显形成了实景演出的文化产业,现在这个文化产业又回归南宁,我估计明年年底以前在南宁又会出现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的实景演出,就是以城市景色和城市的居民游客为背景和演员的一个新型的实景演出项目,将在南宁,所以新型的实景演出文化产业项目也已经形成了。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包括广西动漫产业,还有其他一些文化产业,比如艺术品文化产业,等等文化产业都会陆续形成。作为文化产业这块,我们广西已经专门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全区在几个地方已经形成了文化产业园区,南宁要建文化产业城,建一个三千平米而且还要预留一万亩做后期文化产业建设,桂林也是近两千亩地也要建设文化产业城,形成广西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所以我们将来以大企业,大项目,大投资来带动整个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广西经济条件还不算太富足,政府引导这块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所以我相信在六中全会的指引下,广西的文化产业,会迎来一个发展非常好的明天。我就说这些。
记者:我是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记者,我这个问题主要提问刘锡津老师的,您刚才简单介绍了您的创作理念,您能不能着重给我们讲一讲广西这个地域的音乐语言,怎么展现壮族的音乐风格和地域风格。
刘锡津:刚才中央广播电台那位朋友说得特别对,音乐是要听的,不是说的。但是你说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可以给大家提示一下,因为艺术贵在特色,艺术的生命在于特色,如果一个作品听着就是大路货,听起来就毫无价值。原来广西在我的印象里就是《刘三姐》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后来一进去之后发现太丰富了,我为什么说他是文学智慧,一个旋律两伙人在那唱,不断的改词,不断的变换,而且在斗,斗来斗去有的年轻小伙儿把老头给斗下去了,唱不过人家了,本身那种音乐生活完全融入到他们民族的生活里头,非常的丰富多彩,而且就是一个县里头,隔着一座山民歌就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这些,我觉得太丰富的音乐世界了。现在实际上一个多小时的东西,我用的就七八首还不是原封拿来的,还要经过提炼,比如有的旋律,我把它拿过来以后经过消化了,就变成了我们这个作品的基本主导调,一开场就是从最低沉的,比方生命的萌动,那样一种感受。我想讲的就是,在这里追求的一个就是民族特色,就是广西壮族的特色和现在交响乐语言的一种融汇,我不是原生态,但是我是民族的,我不是那种非常古板,但是又有非常的时代感,所以他两面就找了一个契合点,这里头也有难听的音乐,也有难听的段落,但是那个难听是为了陪衬好听来的。
记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具有特色的乐器。
刘锡津:这三件最有特点,也最适合我们这个作品的表现,比如说铜鼓,铜鼓作为第一乐章的魂,它可以说是图腾的概念,它表现出来的东西是非常集中。因为鼓本身是一种鼓动是一种动力,会感受到生命鼓动的过程,所以你在这个声音当中你会感受到,与众不同。天琴有点像咱们汉族的小三弦,但是它又不同于,大家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人连弹带唱的,就是非常有意思,它是一种弹唱,通过这种音色带着你进入非常有特色的山寨,马骨胡是用马骨头做成的,音色比较沙哑,和这个旋律结合起来就是不同于弦乐,我们做了一大片好几十的拉弦乐器在里面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有一段是完全用人声,无伴奏,是用马骨胡演奏,那个意境是非常非常玄妙的,请大家今天晚上去听,验证我说的是否是那么回事。
记者:各位好,我想问一下刘老师,刘老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他还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的会长,他肯定关注的不仅是咱们广西一个地方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事情,肯定要关注全国的事情,据我了解,现在国际上,包括国内作曲界,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特别感兴趣,包括国外他们都会组织团队采风,国家大剧院也是请外国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外国作曲家来写中国作品。但是反正据我了解,特别完整用这种大型作品呈现的,为某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写作品的特别少,我想问一下刘会长,据您了解,您肯定了解的更全面一些,全国其他省市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大型作品对某个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有推动,跟那种片段的,还有用歌曲的形式,或者是单片的交响乐的形式来呈现的这种形式有什么不一样,对一个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讲,谢谢。
刘锡津:第一个问题,用交响乐的形式去表现这个地域文化的这种形式比较多,因为现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很多地方的政治家特别喜欢交响乐,很多省没有交响乐团都建交响乐,在这样交响乐的形式里头,据我知道的很多省都做了和本地域本省文化相关之间的史诗性的作品比较多,像蒙古、青海,反正好多省都做过这种事情,但是用民族乐队,用民族管弦乐来做这样的一种事情比较少,因为现在一个实际情况,就是我们现在的民族乐团的建设,现在还不如交响乐团那么被重视,发展的还不是特别理想,所以考虑到这样一种方式的比较少。我就表扬余厅长他们了,他们就有这种指挥,选择了一个冷门的艺术形式,用不是很大投入的比较讨巧的办法,来做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有艺术含量的事情,我很赞赏他们这种想法,我觉得这个做法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民族音乐,我们一直在大力的提倡,就是不要变成一种小组的方式,它应该具备和交响乐对话和抗衡的这样一种地位,大家可以去听一听,我们有一位老的广播民族乐团的指挥和作曲家,他把《火鸟》把贝多芬的作品,把一些甚至更现代一点的交响乐的作品,把它移植到民族乐队演奏,这已经是十几年前了,以假乱真,甚至比那个真的还有特色,我们这个民族乐团说实在的,就是铜管我们没有,其他的在弦乐方面我们一点不输给他们,而有我们自己的特色,铜管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去解决,我们打击乐极其丰富,浩如烟海。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的一个作品,就是在全国呼吁我们民族音乐的爱好者,我们的作曲家都关注民族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的建设和推动,希望有更多的好的作品能够出现。
记者:我向余厅长提个问题,问题是从这次首演的规格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对《壮族诗情》是相当重视的,请问文化厅组织创作这部作品的背景和缘由是什么?
余益中:我们创作背景我前面已经说了一些,我想在广西描写广西,反映广西,壮民族生活、爱情以及各方面的情况,广西已经有好几部戏了,比较完整的壮民族的生活、爱情和各方面的情况,但是用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情况还没有,特别是刚才刘老师刚才谈到的,用民族交响合唱这种形式投入的少,又是一个冷门,同时可能,我们预计可能广大观众都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来表现我们壮民族的这种情况,可能还很有效。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个事情的时候,进行文艺创作,到底是该怎么办,肯定离不开壮民族的主线,那么表现形式前面有了,歌舞剧有了,那其他的形式是不是还能够试一下,包括我们往下《刘三姐》纯粹用交响乐来表现《刘三姐》的一些情况,我们也在尝试。所以我想主要借《壮族诗情》反映我们广西生活情况的表现。
今年广西文艺创作年,除了我们进行音乐舞蹈比赛,还有进行了很多签约制度以外,也想,能不能拿出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精品出来,作为我们今年创作年的,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所以我们选来选去,选了《壮族诗情》,还有个《刘三姐》还有等等一些大型的创作,现在条件相对成熟一点,可能就是《壮族诗情》,所以先把这个拿出来,来做一下。这是第二个考虑。
第三个考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会议在南宁召开比较多,有时候专门要拿出一台反映壮族的戏给大家看,舞剧是可以交流的,歌剧也是可以交流的,歌舞剧也是可以交流的,但是假如说又有广西民族特点的,又有广西实实在在内容的,各种艺术内容的还没有,所以各种会到广西开以后,我们一下拿出一些艺术内容展现在代表者面前还真不容易,这台戏大家听完以后,我感觉可以中外沟通,什么会议的代表都可以来听听,来看这台戏。还起到这么一个作用。这次合作的情况,我感觉也是一种创新,是我们文化厅有这种想法以后,拿出一点钱,由企业、市场和这些专家们联动来推进的一种新的方式。这种应该说从管理的角度讲,创作外包,我看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新的形式,广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是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高精尖人才特别匮乏,如果组织国内一流作曲、作词各方面的专家,到广西进行采风,通过采风作出一些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出来,也能够影响广西的文化繁荣发展。所以我想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考虑,觉得做《壮族诗情》,这个背景我想主要是这么四个方面的一些情况来推动这个《壮族诗情》的创作。
记者:我是中国文化报的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余厅长,从歌舞剧《刘三姐》一直到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及到《壮族诗情》,我们都看出了广西的舞台艺术创作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我想请问近年来广西创作的音乐作品还有哪些?
唐正柱:广西确实是民族资源的大省,广西有12个民族,壮族是主体,其他之外还有十个少数民族,余厅长到我们文化厅当厅长以后,他有一个思路就是要打造广西气派的舞台艺术,要为各少数民族打造他的精品系列作品,那么这个工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持续的聚集各方面的高精尖的人才,来持之以恒的完成,那么从历史上来说,我们的一个作品,就音乐而言,确实也出了不少作品,耳熟能详的《刘三姐》,包括在上个世纪90年前后,第四届全国民约会《爱我中华》现在被反复唱,还有1999年广西南宁举行国际民歌艺术界,组织创作的《大地飞歌》这样的歌曲也是在全国,乃至港澳的地方都传唱。
从历史上大概可能记的比较多的就是《壮锦献给毛主席》、《赶圩归来啊哩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三月三九月九》《老王》,实际上我们广西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具有民族特点优秀作品,这些年我们想再提升,就是有一些比较小型的,或者说五分钟左右的歌曲,我们把它提升到器乐作品,所以今年重点推了两个作品,一个就是《壮族诗情》,一个就是《刘三姐》,下一步还会组织一些反映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或者京族这一系列的作品,这些工作都在做当中,由于音乐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国际语言,还是要通过耳朵去听,所以我们热诚的邀请各位今天晚上到我们现场去听这些作品。你们也可以以后通过网上来听我们广西的作品,我们也会建一些广西的音乐网在这方面加大力度,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方式,大力传播我们广西优秀的音乐作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参与和提问,热烈欢迎各位媒体记者今天晚上七点半在北京世纪剧院观看《壮族诗情》演出。
谢谢大家。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