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名家

指挥大师马泽尔:唯以音乐诉哲思

发布时间: 2014-08-16 10:56:51 丨 来源: 人民日报 丨 责任编辑: 李平


马泽尔

指挥中的马泽尔。

原标题:唯以音乐诉哲思

去年慕尼黑爱乐乐团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时候,马泽尔的背影便已略显老迈,但他在指挥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时表现出来的无限生机让人不禁敬佩他的生命力,也让人对他的突然离去毫无心理准备。舞台上,灯光勾勒出这位身材不高的欧洲绅士的轮廓,在马泽尔富有表现力的手势指挥下,乐队以娴熟的技巧奏出精妙的分句,在细腻浓郁的声音中描摹出朦胧的写意式图景。

马泽尔与马勒有着太多共同之处,马泽尔是指挥家中的“哲学家”,他的冷静和精确使他在指挥的时候能够更多地融入自己对音乐的思考。他对马勒的诠释带有一种洞察力,着重表现马勒交响曲音乐上的宽广和在节奏上的弹性。而马勒也是一位在哲学领域涉猎很深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无不带有哲学气质。交响曲这种至19世纪末已发展成熟的音乐体裁,对于马勒而言,是他对于命运和死亡的想法的依托。

第五交响曲是马勒最具戏剧性的作品之一,无数音符在马勒刻意营造的速度和力度变化下挣扎着要冲破节奏的樊篱,直扑到人面前嘶吼。但是马泽尔却用无比冷静和精准的指挥手法来剖析马勒在曲子中的情绪和他独有的神经质。第一乐章以小号的独奏开始,在古典主义的交响曲里,小号通常用来表达辉煌和胜利的情绪,但马勒却以小号独奏表示送葬鼓号的开始,在旋律的上升过程中不协和感达到了顶点,最后在乐队的齐奏中爆发,尖厉的铜管宣示了整个乐章悲怆的基调。在这段情感极其丰沛的乐段中,马泽尔并没有过度表达,他用极其精确的节拍控制引导着旋律线的前进,在小号达到最高点时,他故意将音符延长了半拍再爆发出整饬而强大的乐队齐奏,戏剧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之后的第二中段里,马泽尔让小号的音色愈发尖厉,与刻意加快的弦乐半音进行的哀鸣互为呼应,铺天盖地的悲伤席卷而来。最后在小号加快的引子旋律中低沉下来,木管与柔和的弦乐接过了主旋律,在马泽尔引导的精准节奏下,送葬队伍走向了残阳的尽头。第二乐章以紧张的低音齐奏开始,在长笛引出的旋律变奏数次之后走向了光辉的尾声。

第三乐章是整首曲子的精髓,是马勒振奋的情绪从第二乐章的延续,自此整首交响曲走向了胜利的方向。一开始木管便奏出连德勒舞曲的快乐主题,让人不禁想起第四交响曲中描绘的天国图景。而伴奏的圆号却冲破了旋律成为乐章中的主角。马泽尔在这首谐谑曲中展现出了极其丰富的表情变化和节奏的丰富弹性,圆号横冲直撞,它不顾旋律的完整性,宣告段落的起承转合。它在管弦乐的齐奏中吹出忧伤的曲调,但是这也无法抵挡弦乐奔腾的步伐。马泽尔指挥的第四乐章极其柔美,第一小提琴的宽广和深沉在朦胧竖琴声中勾勒出朦胧的图景,在对位中变得厚重,深邃如同大河,深情如同夜色中昏暗灯光下拂动心弦的垂柳。那恬静安然的旋律让人陷入爱的幻景中,长眠不醒,直至走向第五乐章的胜利。

技巧和精准的控制力是马泽尔指挥艺术的核心,这同时也融入了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之中。在与波切利合作的专辑Sentimento中,他担任小提琴独奏和指挥,如泣如诉的小提琴配上波切利那被上帝吻过的歌喉,热烈地倾诉着歌者的深情。在著名的西班牙情歌《阿兰古斯之恋》中,波切利在长笛的伴奏下唱出了悲凉的唱词,紧接着马泽尔重复出主旋律,每一下都把弓深深地压在弦上,又迅速止住,拉出来的音十分直率,但是却无比深情庄重。林影绰约,掩映残垣,浑厚的男高音愈加情真意切,而马泽尔的小提琴在为波切利作和弦伴奏的同时,在每个经过段重复主题,引出了埋藏在音乐中更深刻的情感。音响空旷,没有展开,没有转折,只有小提琴和男高音的旋律不停地缠绕着前行,又仿佛阿兰古斯城的无数声音在呼应,大海浑浊苍黄,古城依然宁静,只有小提琴凄厉的旋律回响,投下一片苍凉的暗影。

马泽尔对于音乐的脉搏有着永远精准的把握,卓绝的技巧使他的指挥风格自成一派,这是他多年熟读乐谱和多年无数次指挥经典作品得来的感悟。在他看来,指挥棒的技巧必须来自于音乐而不是附加在音乐之上的东西。他在音乐中的哲思也总能给人带来新的体验。斯人已逝。马泽尔的背影永远定格在舞台的灯光下,音乐的灵魂在此升华,他的手伸向穹顶的方向,让人觉得他的突然离去只不过是接受了上帝的邀请,在天堂继续他热爱的音乐事业。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