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郑小英正在排练
精神抖擞,声音洪亮,眼神散发出清澈而坚定的光芒,除了腿脚不是特别利索之外,很难相信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郑小瑛已经88岁高龄了。她是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爱乐女乐团创始人。明晚,她将在川音为大家指挥一场名为“柴可夫斯基与爵士乐的对话”的交响音乐会。
昨天结束排练后,郑小瑛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问她怎么还那么拼?她说,音乐是我终身的工作。“我有一个座右铭: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只要社会需要,我都还可以做下去。”
救场音乐会
排练仍然一丝不苟
“吃饭没有,小子?”声音不大,却穿透力极强。旋律随着指挥棒的舞动而流淌出来,时而舒缓,时而激昂。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气场强大,一旦听到错音,左手一挥,音乐戛然而止。她会及时纠正,“前三拍对了,第四拍在哪儿?一定要记住,第一拍是靠后,第三拍是靠前。”当团员演奏流畅时,她会开心地用四川话夸奖“好点了好点了。”
这场音乐会将在4月14日举行,昨天是郑小瑛第一次和乐团合练,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除开吃饭时间,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排练上。因为腿脚不太方便,整个排练她都是坐在椅子上,偶尔会随着音乐的高潮而起身。音乐会的名字叫“柴可夫斯基与爵士乐的对话”,除了大家熟悉的胡桃夹子组曲、天鹅湖组曲之外,还有澳大利亚音乐人带来的全新作品。“朱启元教授让我来救场,我是‘消防人员’。只不过这次是澳大利亚音乐家写的作品,我并不是特别懂,需要和他们多交流。算是一种试验吧,让我了解澳大利亚的音乐家在干什么。”
得过三次癌症
音乐是她终身工作
郑小瑛有“拼命三娘”之称,与她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激情澎湃,她也是世界上唯一80多岁仍然频繁演出的女指挥家。记者问她为什么那么拼?她不以为然地说,音乐是我终身的工作。“身体好好的,脑子还可以,别人听不懂的,我还能听得懂,没有理由拒绝吧。我有一个座右铭:急社会之所需,尽自己之所能,只要社会需要,我都还可以做下去。”
郑小瑛说她“身体好好的”,其实她之前得过癌症,还是一连三次。“谁都做不了我的主,感谢上苍,给了我好身体。之前患过三次癌症,别人也在想我什么时候死,但是它没有影响我的健康和体力。”
从厦门爱乐乐团离开后,郑小瑛就全国各地到处跑。她谈到了自己的两个愿望。“第一个快实现了,今年7月在国家大剧院有一个音乐会,我给它取名‘洋曲中唱’,是把马勒的《大地之歌》,用我自己觉得最好的版本演奏出来。”另一个愿望有些遥远,是西方经典歌曲的中文化。“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西方歌剧?它用音乐来表现话剧,是非常精彩的,但是一定要听懂他在唱什么。”
“郑小瑛模式”
让交响乐更接地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几乎为零,当1978年中央歌剧院复排歌剧《茶花女》时,担任首席指挥的郑小瑛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痛彻心扉”。“《茶花女》最开始有一段非常优美凄婉的序曲,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欣赏环境,但是观众席里闹哄哄的,还有吃瓜子吃榛子的,我们根本没法开始。”
郑小瑛尝试开演前拎个小录音机到处吆喝,告诉大家跟她走可以听到歌剧欣赏的讲座。就这样郑小瑛演到哪讲到哪,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讲解乐曲的背景、意境、情感、要点,穿插富有意义的传说、饶有趣味的典故,拉近观众和交响乐的距离,一讲就是40年。“现在还有听众跟我说,我是50年前听到你的讲座才明白歌剧是怎么回事。”
而郑小瑛这样的表达方式,因娓娓道来的讲解,多维度的信息传递,构成中国剧场艺术的一道独特风景,被称为“郑小瑛模式”。
我的音乐之路
是从成都启程的
“我的音乐之路是从成都启程的。”这句话郑小瑛脱口而出。时光倒转回1937年,郑小瑛全家从上海搬到四川成都,出身名门的她6岁开始学习钢琴,先后就读于成都华美女中和华英女中。没想到在72年后的2009年,郑小瑛才回到成都指挥了一场音乐会。昨天谈到成都,让她念念不忘的除了早已不复存在的马镇街旧居,还有美味的川菜。
知道成都正在打造“音乐之都”,她非常期待。明年成都的“城市音乐厅”就要投入使用,郑小瑛在欣喜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担忧。“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接触到这个音乐,但是我们的音乐厅很少演出,造成了资源浪费,这需要有人来做,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年轻音乐家多做,不要浮躁,本事是需要通过实践慢慢积累。”
最近“成都诗词大会”活动正火热开展,其实郑小瑛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我已经做了100多场唐诗宋词的音乐会,诗词是我们的经典,当中的朗诵者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贝。音乐不是背景音乐,我们是把音乐交织在诗词里面,诗词有了音乐很饱满。我们的这场音乐会,希望能来到成都与观众见面。”
成都商报记者 任宏伟
摄影记者 王效 实习生 曾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