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乐器鉴赏

笛声带来课堂美 “印第安笛”走进内蒙古音乐课堂

发布时间: 2017-04-17 11:28:47 丨 来源: 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 李平


内蒙古首届‘中式印第安笛’师资培训

 

由呼和浩特市教学研究室与吉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内蒙古首届‘中式印第安笛’师资培训”,近日在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国际报告厅举行。此次培训由中式印第安笛发明家赵洪啸和董文强、菲玛、胡颖、倪志平、侯义敏等六位国内著名音乐教育专家亲临指导。全区200余位音乐老师参加了培训。

培训时间还没有到,自然、悠扬的笛声已经在楼道里回荡。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的音乐教师周瑞仙已经开始尝试着用印第安笛吹奏了。

“小学生用6孔笛、中学生用12孔笛进行的陶笛乐器学习实践课,已经在我们学校普及了,印第安笛我想也一定可以推广!”周瑞仙这样告诉记者。

“中式印第安笛”是由著名乐器演奏家赵洪啸在美国土著印第安笛的发音基础上,保留了美国印第安笛浑沉的音色和基本结构,把音色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在吹嘴上面进行了调整,并改良了指法。经多年研究 ,2015年第一支“中式印第安笛”问世。

内蒙古首届‘中式印第安笛’师资培训

赵洪啸用塑料葡萄进行课堂演示

“初次接触印第安笛,就爱不释手。由于价格昂贵,且表现力差,只能吹奏有限的曲目,让人惋惜。后来自己就将印第安笛由6孔改为8孔,增加两个半音孔 ,改制成中式的音位列,并依照中国人的按孔习惯调整了音孔的距离和大小,把印第安笛原来的指法改良为中式指法,在保持原有音色和韵味的基础上,拓宽了印第安笛的音域,调校了音准,使得更符合中国人的吹奏和按孔习惯。改良后的印第安笛在价格上也更便宜,这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赵洪啸介绍说。

赵洪啸还告诉记者,在他们考察印第安笛的来源时,惊奇的发现,印第安笛是生活在亚洲大陆的蒙古人迁徙到美洲后,在骨笛、陶笛和南美排箫的影响和启发下,自然延伸出的一种乐器。它的音调和蒙古长调都是极为相似的,因此印第安笛和蒙古族有着深厚的感情。

赵洪啸说,这次来内蒙古进行音乐师资培训,也是为一位好朋友送别。“由于他离开的太突然,没能道别,现在想用音乐的方式来为他送行!”赵洪啸所提到的朋友,就是吉仁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创办者金•吉仁先生。吉仁,是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的一名蒙古族演员,1995年曾到深圳去闯荡,宣传蒙古族文化。2013年回到家乡,热爱音乐的吉仁,把从南方学到的陶笛、印第安笛,在内蒙古草原上广为传播。2016年底,吉仁在他的家乡巴彦淖尔市讲课途中,因突发心梗溘然离世。

“吉仁哥用陶笛演奏的《色楞格河》太美了,让人一辈子难忘。培训结束后,要到他的坟前吹上一曲!”赵洪啸说着声音已有些发颤。

采访中才知道,赵洪啸是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2004年就开始支教,他年年都到偏远的山区,贫困的农村地区支教,很多热爱音乐的孩子由于条件限制却与音乐无缘。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公平的音乐教育,赵洪啸每年都组团去支教。把能利用的物品全部利用上,锅碗瓢盆、树叶、树枝都可以做成乐器。

他告诉记者:“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让孩子了解音乐知识的同时对老师们也是一种挑战和学习。每年都有很多老师加入到我们公益支教团队中来。我也是被吉仁哥的豪情和才情所吸引,才有了走进草原支教的原动力。”谈到支教赵洪啸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培训课堂上,赵洪啸讲解了《乐器的选择和制作》。一张名片、一根牙签、一支吸管……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都可以改造成乐器带进课堂。赵洪啸现场演示如何用废弃的塑料药瓶做成乐器吹奏。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很高,下课了还有不少老师追着去问这问那。

内蒙古首届‘中式印第安笛’师资培训
培训中老师们学习印第安笛的演奏方法

一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告诉记者:“回去了就准备带着同学们也去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真正喜欢上音乐课,发现音乐,享受音乐,这才是做老师的幸福。”

董文强和倪志平老师在进行《中式印第安笛教学与演奏》培训课上,让老师们了解中式印第安笛的引入国内的过程,并学习了中式印第安笛的基本指法和吹奏技巧,尤其对气息和舌根、舌尖的要求做了重点培训。

内蒙古首届‘中式印第安笛’师资培训

山区支教中老师教学生利用锅碗瓢盆当乐器演奏

胡颖老师进行《东莞市步步高小学器乐教学经验分享》以及《器乐精品节目的创、排、演》的讲座,胡颖以自己近十年在小学的器乐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她从不懂乐器到运用乐器教学获得的成功的历程,为老师们点明了器乐教学的方法。

有关人员表示,此次乐器进课堂师资培训,对促进乐器教学在中小学课堂的普及,提高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乐器教学水平,全面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人民日报《环球人物》记者 贺文忠摄影 梁慧莉)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