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教育

少儿音乐节目“去成人化”获点赞

发布时间: 2017-06-09 10:06:40 丨 来源: 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 李平


少儿音乐节目“去成人化”获点赞

加拿大华人少年王泓翔凭一曲《梨花颂》走红网络。 节目组供图

10岁的加拿大华人少年王泓翔在《歌声的翅膀》节目中唱起了京剧《梨花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盛赞“难得一见少儿音乐节目里有对国粹京剧的传承”。

来自西藏那曲牧区的12岁少年扎西登上了《音乐大师课》第三季,“有一天我去放牛,唱了一首我们家乡最有名的一首歌,唱着唱着小牛们也不吃草,看着我,它们觉得我唱得非常好听。”

过去,一些少儿音乐节目和成人音乐节目,除了参加者年龄之外,几乎完全一致,“拍转椅”、举牌子、亮灯……遭遇不少争议。而近期热播的《歌声的翅膀》和《音乐大师课》,则是孩子们最真实最纯真的表达,“去成人化”赢得了好口碑和高关注度。

过去:借鉴成人音乐节目模式,儿童版“好声音”惹质疑

过去几年音乐类综艺节目大热之时,有不少制作单位借鉴成人音乐节目模式,推出少儿版的“好声音”、“最强音”等,有让导师盲听盲选的“拍转椅”,有请成人评委举牌亮灯说“YES”或“NO”,只不过参赛者是14岁以下的少儿。“快速成长”和“造星”成为主打招牌,孩子们面对残酷的点评和淘汰,表现各异。

争议随之而来。有人质疑,成人化的节目并不适合照搬给少儿。“有些节目秀的是成人化的歌,用的是成人化的评判标准,这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并不合适。”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陶琳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有些孩子站到舞台上,为了迎合成人评委的审美标准,会不自觉地揣摩成年人的心思,迎合成年人的趣味。

转变:不PK不淘汰,呵护孩子最真实最纯真的表达

如今热播的《歌声的翅膀》和《音乐大师课》,区别于成人音乐节目模式,并没有比较的概念,不PK、不淘汰,把目光投射在每个孩子本身,力图刻画出属于他们每个人的“专题片”。

“呵护孩子最真实最纯真的表达”是《歌声的翅膀》总导演章骊在节目中秉持的理念。节目最吸引观众的,就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真性情,以及唱起歌来“天然去雕饰”的灵气。于是,观众看到,4岁的孙理诺像台小汽车一样一头冲上舞台,天使笑容融化全场。节目播出当天正好是母亲节,小诺诺带来了一首妈妈教给他的《数星星》,“星星闪闪亮晶晶,满满的爱都给你……”他的演唱无法用唱功定义,却代表着音乐本真的快乐。为了走进孩子们内心的童真世界,节目组特别设置了“未来时刻”环节,每个孩子都会带来一幅藏着自己小心愿的图画,这幅画被节目组称为“时间胶囊”,由孩子们在上场前亲手画就,小小画作,承载着孩子对未来浩瀚的想象。

《音乐大师课》也屡屡呈现感人画面:10岁的小泽禹小心翼翼搀扶着92岁的太爷爷参加自己的“开学典礼”,主动为太爷爷搬椅子,贴心地为听力不佳的太爷爷一字一句地传话。随后他演唱的一首《像梦一样自由》,让人进一步品味“孝”的深意,“在这曲折蜿蜒的路上,体验生命的意义,你是否还会陪着我,我最思念的亲人啊……”

点赞:回归经典和传统,让孩子们的歌更有温度和深度

根据2017年1月发布的“儿童成长状况大数据”,在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歌手及歌曲Top10排行榜中,TFBOYS有4首歌曲入选,《大梦想家》和《青春修炼手册》分列冠亚军,第3名是《小苹果》。而关于“儿童最爱听什么”的统计中,选择流行歌曲的比例高达46%,大家传统印象中受儿童欢迎的“听故事”和“听儿歌”仅为26%和8%。

《歌声的翅膀》和《音乐大师课》深耕少儿群体的内容需求,选择了民歌、戏曲、童谣等经典的音乐形式,获赞“有温度有深度”。

节目中有不少来自海外的华人孩子,他们有的从小生长在海外,有的甚至是从祖辈起就离开了中国。马来西亚第4代华裔小女孩谢淑恩,在参加《歌声的翅膀》前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但她通过对家乡的想象,用一首《山路十八弯》唱出了中华大地的好山好水。在这些孩子的身上,传递出一种强大的文化自信:他们身在海外,却被中国的戏剧、民歌所吸引,从而回国学习。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表示:“我们本来很担心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再有观众了,年轻人们也不喜欢了,没想到有那么多小朋友喜欢,我们可以不用担心了。”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