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民族器乐剧造就“一带一路”精品力作
——中央民族乐团《玄奘西行》首演收官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作曲、编剧、总导演姜莹在演出结束时向观众致意。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乐队指挥叶聪 粟国光 摄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第八章“高昌”中,维吾尔族演奏家来到观众席表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乐队指挥刘沙 粟国光 摄
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第三章“一念”剧照
由上至下分别是: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第十二章“祭天”、第二章“佛门”、第七章“极乐”剧照
7月7日至12日,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连续6场,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这部由文化部、财政部立项,中央民族乐团携手中南集团打造的鸿篇巨制,以几近颠覆性的器乐表现形式讲述了一个史诗级的故事。
该剧主创团队阵容强大,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担任出品人、总策划,中南置地董事长陈昱含担任联合出品人,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担任作曲、编剧、总导演。此外,还包括担任艺术顾问的著名导演冯小宁,担任佛学顾问的著名学者钱文忠,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张继文,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师邢辛,著名服装设计师阿宽、左環羽,多媒体制作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音响设计沈恬等。演员团队更可谓“全明星阵容”,知名指挥家叶聪、刘沙执棒,中央民族乐团唐峰(乐队首席)、王次恒、丁晓逵、张斌、冯满天、赵聪、金玥、朱剑平、于昕、单文通、吴琳、牛建党、董晓琳、缪青、张佳理、刘扬、苏宁等30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艺术家以及6位来自印度的国家级艺术家联袂主演。
自公演以来,央视新闻频道已两次报道《玄奘西行》。6月9日彩排时,央视网以剧目探班形式对该剧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剧情内容进行了现场直播,网上观众达17万人。7月7日首演时,新华网以剧目访谈快播形式对该剧进行采访报道,网上观众达27万人。该剧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轮演出6场,近1万人次观看。
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诞生,深度展现民族器乐底蕴
远山如黛、云海缥缈。空灵的乐声似从1400年前穿越而来,带人们触摸尘封的历史,去造访一位被世人尊为“大乘天”的高僧。《玄奘西行》,一场令人震撼的音乐旅程自此启航。在十五曲国乐里,人们体验着用语言无法完全描述的情绪。民族器乐剧——这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形式,更是一个崭新的高度。
展示民族器乐的初心,促成了《玄奘西行》的诞生。早在2015年,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便萌生了创作《玄奘西行》的想法。众所周知,由中央民族乐团制作、著名导演王潮歌导演的民族乐剧《又见国乐》广受海内外观众的追捧、喜爱,这部民族乐剧也是由姜莹作曲、编曲,将一个个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经典作品及小故事串联起来。在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姜莹一直思考,希望能创作一部用民族器乐表现戏剧的作品,有完整故事支撑戏剧发展的同时,将民族乐器囊括其中。姜莹发现,琵琶、二胡、唢呐等乐器虽然身份各异,但都是自西域、印度、波斯一带传入中原,它们都有一条共同历经的地域主线——丝绸之路。这条绵亘7000多公里,穿越千年,融汇了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文明、希腊文明的道路,作为多元文化交汇的平台,包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以其广袤多姿让人着迷、充满想象。
凭借艺术直觉,姜莹将创作的地理范围锁定在了丝绸之路,从精神内涵与器乐展示路线的契合度等多方面深度考量。从长安到印度,玄奘行走17年,终得真经。故事本身通过玄奘这种舍身求法、执着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传达出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而玄奘的取经之路正是通过丝绸之路抵达印度,和剧目想要展示的乐器路线相契合,于是便有了用民族器乐讲述玄奘西行的创意。
在器乐和故事的两条线索中,姜莹始终以“表现民族器乐”为创作主轴。将器乐视为设定人物与故事的逻辑起点,根据每件乐器的背景,结合玄奘故事的史料,姜莹巧妙地为乐器量身定制了与之匹配的人物与故事情境。例如,胡琴来自西域,而剧中的石磐陀是胡人,便抓住人物与乐器在地域上的共性,用胡琴表示石磐陀非常契合;“高昌”一章中,高昌王、乌孙王是为了向观众介绍维吾尔族乐器、哈萨克族乐器所设的人物;“祭天”一章中的女神一角则是专门为琵琶而设,女神是部落的信仰,琵琶又是民族乐器中的法器,二者共同归属于宗教层面。按照这样的思路,姜莹创作出了“大乘天”“佛门”“一念”“潜关”“问路”“遇险”“极乐”“高昌”“普度”“雪山”“祭天”“菩提”“那烂陀”“如梦”“大唐”共15个章节的完整剧目。
紧抓展示民族乐器这条主线,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南箫、古筝、胡琴、琵琶、唢呐、扬琴、箜篌、艾捷克、热瓦普、冬不拉、萨塔尔、手鼓、鹰笛、西塔尔琴、塔布拉鼓等悉数登场,体量庞大。但是,剧目对于器乐的展示不是局限于乐器本身,不仅要展示其种类、形态等物理属性,同时也要展示其背后的文化语境。通过器乐表演与故事的结合,让观众在知道更多乐器的同时也对乐器的背景与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弘扬“玄奘精神”,开拓创新、传承文化
《玄奘西行》弘扬了玄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毋庸置疑,这种“玄奘精神”是当今社会非常可贵的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指引。
玄奘的西天取经之行充满着荆棘与艰难险阻,他凭着不忘初心以及对佛法的信仰到达了彼岸。其实,中央民族乐团也可以看作是当今时代下“玄奘精神”的化身,因为,中央民族乐团同样彰显出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艺术追求,以及开拓创新、传承文化的精神。
近年来,中央民族乐团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弘扬民族音乐的责任担当,在席强的带领下,大胆创新,颠覆民族音乐表演形式。继2013年《印象国乐》、2015年《又见国乐》试路成功后,2017年,中央民族乐团怀着无比的文化自信推出《玄奘西行》。相比前两部剧目相对独立的篇章结构,此次《玄奘西行》故事情节完整统一、人物精神贯穿始终,这是对“国乐”系列的延续、提升。
传统是一条河,唯有创新方能成就其川流不息。《玄奘西行》打破传统民族音乐的表演形式,将舞台表演和民族器乐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演奏家音乐和语言的双重表述,以其高超的演奏、吟诵、台词对白、形体动作和剧情结合,融合舞美、多媒体、灯光、音响、服装等元素,充分拓展了艺术空间,助推剧情发展,是突破创新的举措。但无论形式怎么变,音乐本体都是最重要的,对于这一点,在席强的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份坚守,这份坚守源于对历时千年积淀所成就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自信与传承。
席强对《玄奘西行》信心满满,他坚信《玄奘西行》是中国文艺舞台上具有伟大时代精神的创作剧目,是饱含奋发图强之志,并能鼓舞民族斗志、传承民族文化的创新剧目。
讴歌“一带一路”的精品力作
《玄奘西行》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丰富的音乐元素,与“一带一路”主题高度契合。7月10日,文化部有关领导观看演出后对《玄奘西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是讴歌“一带一路”的力作,是传承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佳作,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杰作。
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风格音乐的精彩展示,让观众不仅能看到丝绸之路上民族乐器的一次历史大融合,还能看到中外传统乐器的融合,这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音乐在历史的陶冶、沉淀、融合中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质。除了乐器的演奏,观众还看到,剧目融入一些民间音乐和民歌,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自古以来积淀的丰厚音乐文化。
和而不同,方有大同。《玄奘西行》汇聚成了一个多元化、多民族的文化盛会,开启了一段当代音乐家践行“一带一路”构想的新丝绸之路文化旅程。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开拓了古丝绸之路;今天,依托于丝绸之路上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央民族乐团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底蕴,放眼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开拓性地颠覆传统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在全球首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的表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对“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而音乐则是促成民心相通的最好方式。《玄奘西行》可谓民族代表性和时代创新性的文化艺术精品,是我国的文化名片,是“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传播大使。它的诞生,有助于提升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心相通与文化认同。
总之,《玄奘西行》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兼容并蓄、广取博纳的文化特质,充分拓展民族音乐艺术,加深国人对民乐的感情,激发民众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有力注脚,激励走在“一带一路”上的国人,不畏艰险,奋发向前!
据悉,《玄奘西行》巡演的序幕将于9月拉开,将在成都、北京、上海、苏州、南京、西安、青岛、郑州、天津、济南等地的各大剧院轮番上演。
李美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房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