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经典

记者苏州探营:iSING东西方音乐在碰撞中“交响”

发布时间:2017-08-17 09:54:23 丨 来源: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丨 责任编辑:






16日,站在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的排练场里,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歌唱家在学唱中文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有一种“梦回唐朝”的感觉。身为江苏原创歌剧《鉴真东渡》的男一号,鉴真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经历让田浩江深有感触。如今,作为iSING!艺术节的艺术总监,田浩江再次触摸到了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火花。他对记者说,“这相隔千年的‘一出一进’,都源于文化使命感的呼唤。”

今年,是创办于2011年的iSING!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连续第四年在苏州举办,来自15个国家的43位中外青年歌唱家、13位国际知名歌剧专家齐聚东方威尼斯,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交流,将中国经典声乐曲目与西方歌剧艺术相融合,为中国和世界舞台培养一批具有东西方文化视野和全面艺术修养的青年歌唱家。

中国不止有京剧,

东方人一样能唱歌剧

提到“东方的歌剧”,不少人会想到京剧。但在iSING!创始人、美国亚裔表演艺术中心主席廖英华女士看来,“中国不止有京剧,东方人一样可以唱歌剧。”在和记者交流时,她的思绪仿佛回到了30年前,“1987年我在美国组织了亚裔表演艺术中心,当时介绍了四位中国歌唱家到美国来,观众很惊讶中国居然有美声唱法,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似乎只有京剧或秦腔。”

其后的30年里,廖英华和先生田浩江致力于“西学东渐”,先后资助100多名中国歌唱家前往西方学唱歌剧。思路在交流中打开,他们逐渐意识到,为什么不试着让西方音乐人来到中国,在亲身接触中聆听东方音乐的美好,让东方雅乐传向世界呢?就这样,iSING!项目应运而生。

在田浩江看来,iSING!项目的创立有两大宗旨,“我作为一名歌剧表演者,常年都是用外语演唱,但我们希望让世界各地更多的青年歌唱家们来到中国,学习中文演唱,让中文成为世界歌剧舞台的语言之一;同时,我们也想培养中国的年轻演员,逐渐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担纲重要角色。在这里,iSING!应该是一个文化交融碰撞的场域,是一个东西方音乐共鸣的舞台。”

iSING!项目2011年在北京起步,2014年起落户苏州。对此,田浩江说,“江苏是中国南北文化的聚集地,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化发展相浸润,能够为iSING!提供良好的环境。”项目总监朱蕙心告诉记者,今年的艺术节学员选拔跨越三大洲,“不只要求声音条件好,还需要考察整体的表演能力、与观众的互动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21位中国成员和22位外国成员脱颖而出,齐聚苏州“以乐会友”。

不仅是“咬文嚼字”,

更要在东方威尼斯读懂中国

斯坦福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蔡京冬先生担任本次艺术节的指挥,负责学员的日常训练,“我们做的不是‘模仿戏’,学员不需要死记硬背一字一词,而是要理解每首歌的内涵,包括它的创作背景。只有知道了歌曲背后的故事,才会将感情投注其中。通过培训,他们学的远不止几句中国话、几首中国歌,很多人由此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可以说,通过iSING,帮他们打开了读懂东方的大门。”

随着学员们对中文的日渐熟练,中国歌剧所传达的独特文化也让他们深深着迷。来自纽约的男高音Eric Carey是训练营的新人,中文的学习对他而言并非易事,但很快他便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小班授课”模式,让Eric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带来的美妙冲击,“我爱中国,我很喜欢学习中文。通过文字和音乐,可以让我更多了解东方的美。与中国学员一起学习和表演也非常棒,可以感受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

“和以前在欧洲的学习相比,iSING!会教我们学习一些民歌,使用不同的技巧,这是我在欧洲没有接触过的。”来自匈牙利的Gyula告诉记者,“我很开心可以学习两种不同的歌唱技巧,并且把它们结合起来,让它们变成身体的一种能力,从而让身体作为一件乐器,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声音。”

曾在国际声乐比赛中夺冠的意大利“歌剧王子”Andrea·Zaupa已是第三次来到iSING!。“久经沙场”的他,一看就和新学员不同,手中一把折扇,一面是墨香盈袖的《兰亭序》、一面是工笔画《江南水乡》,“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时买的,苏州被称作东方威尼斯,中国音乐也和意大利歌剧一样令人感动。”

迄今为止,已有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国际青年歌唱家通过iSING!来到中国、认识中国、发现中国。通过对东方音乐的学习,他们也将中国的文化元素带回去传递给更多的人。

中西合璧,

歌剧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

8月29日,本届艺术节的学员将来到南京,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专场音乐会,为观众奉献一台东西方歌剧文化碰撞交融的视听盛宴。上半场全体中外iSING!学员将完整呈现意大利著名独幕歌剧《强尼斯基奇》,下半场由外国青年歌唱家演唱中国经典曲目,“有中国传统歌剧、现代歌剧、少数民族歌曲、江苏民歌等,经过精心的编排,不同风格的中国歌剧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剧情,这将是东西方音乐的完美融合。”蔡京冬说。

iSING!艺术节不仅为不同文化提供了碰撞机遇,还不断尝试让歌剧艺术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廖英华对记者说:“很多观众认为歌剧是门槛很高的高雅艺术,从而‘敬而远之’,消除这个偏见需要观众和艺术家双方的努力——观众首先要尝试来看歌剧,多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就会慢慢感受到它的魅力;艺术家也要照顾观众的感受,融入本地文化特色,打造亲民的歌剧作品,这才是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最佳方式。”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的艺术节专门策划了一系列接地气、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包括在苏博举办的夏日音乐会《听说普契尼》、走进广场的中外歌剧经典荟萃市民音乐会、在CBD大楼里的“快闪”等活动,田浩江说,“客观来说,中国观众对歌剧了解并不多。我们策划这些活动,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对歌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歌剧艺术可以进入百姓生活。”

本报实习生魏玮林惠虹

本报记者董晨文/摄

图为艺术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歌唱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音乐之中。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