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的外国学员,就着阿婆茶听青浦田歌

发布时间:2017-09-01 13:18:57 丨 来源:澎湃新闻 丨 责任编辑:


“一月梅花开,二月杏花开,三月桃花开……”


8月31日在青浦朱家角,几位身着蓝色布衣的老人,对着数十位外国友人唱起了青浦田歌《十二月生肖》。现场没几个人能听懂田歌的歌词,但并不妨碍他们饶有兴味地听下去。


“上海郊区的农民经常在劳作的时候唱歌,他们每年都要去田里插秧种水稻,《十二月生肖》就是讲自然界每个月的变化。”


就着阿婆茶,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安栋,开始向在场的外国友人介绍何谓青浦田歌。


青浦田歌是传统民歌的一种,发展鼎盛时期,几乎家家都会唱,也有半职业性歌手,当地尊其为“歌师”。


每到农忙时节,两三人站在田头,敲锣打鼓,相互对歌。劳作从早到晚,歌师也要唱上一整天。为了给干活的人解除疲劳,他们常唱一些有趣的故事,或临时编一段笑料。有时也发号施令,请大家休息、吃饭、挪动干活的位置。


解放后,田歌也从田间唱到了舞台。然而,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强度的农田劳作被机械化替代,田歌赖以生存的载体逐渐消失,会唱田歌的大都是白发老人。


不只是外国友人,音乐人出身的安栋,其实也听不懂阿婆爷叔们在唱些什么,但在他看来,这正是民歌的魅力。


“他们不是要展现声乐技术,而是借着歌声感叹一年四季的变化,讲述他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杀鸡宰猪,什么时候过年,歌词里都会讲。他们的歌声很朴实,没什么技巧。”安栋说。


三首田歌唱到尽兴处,观众克里斯·霍克(Chris Hawke)、柯克·肯尼(Kirk Kenney)忍不住拿起班卓琴、小提琴,为阿婆爷叔即兴伴奏起来,其他观众则顺手打起了节拍。


肯尼和霍克为阿婆爷叔即兴伴奏

这大概是阿婆爷叔们首次和西方乐器共舞,甚觉新鲜。因为不熟悉,霍克和肯尼颇费了一番功夫去找田歌的节奏。


“听到这样的音乐,我们很惊讶,也很受启发。民间音乐一般都是远离城市生存的,想不到上海就有这样民间音乐。”肯尼感慨。


肯尼和霍克其实是职业乐手。他们分别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六年前,两人在北京组建了乐队The Mountain High,专事演绎美国传统民谣、乡村音乐、福音音乐以及蓝草等不同类型的乐曲。


每年夏天,他们都会回美国,向一些老艺人求学最古老、最淳朴的民谣和乡村音乐。来到中国后,他们也在旅行途中,了解不同地方、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也因此,青浦田歌让他们倍感亲近。


“就算听不懂,也不影响我们感受青浦田歌,这也是很特别的一种感受,它是能打到人心里去的。”肯尼和霍克说,就像中国政府花费了大量精力去保护青浦田歌,美国政府也会保护这类音乐,“这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发展都有帮助。”


除了青浦田歌,外国友人当天还品尝了青浦名产——阿婆茶,以及当地农户腌的咸菜和酱瓜。


肯尼和霍克在青浦

早前,青浦的男丁外出打鱼,女眷们就相约聚在某家客堂,边吃茶,边做针线活、编虾笼、编鱼笼。她们相约一家接一家挨着喝,阿婆茶也只有女人能喝,男人是不喝的。


在青浦人眼里,阿婆茶是能吃出幸福、吃出甜蜜、吃出和睦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阿婆茶也从农村走向了城市,成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青浦田歌专场”是第二届“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活动之一,该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艺术发展中心承办,旨在以“走进上海”为主题,宣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公开报名征集,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越南、黎巴嫩、津巴布韦等二十个国家的学员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其中部分是东方卫视《唱响中华》节目涌现的优秀选手。


除了青浦专场,“中国传统音乐研习所”还将组织外国学员走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上海越剧院,近距离感受中国民乐器的制造和演奏,欣赏越剧表演,了解越剧角色的妆容与服饰,体验越剧的唱法与身段表演。


“学员们喜欢是第一要素,不能硬性推广,否则适得其反。”安栋说,他们选择的都是最能代表上海的文旅项目,而老外其实很愿意参加这类有意思的文化活动,而不是仅仅参观东方明珠等景点。


三场音乐活动均免费向外国学员开放。往后,他也希望给学员们创造更多参与的空间,只有真正参与了,才能真正了解并喜欢上中国文化。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