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文学

《中国工尺谱集成》出版 传统音乐有“谱”可依

发布时间:2017-09-21 11:24:05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李平


《中国工尺谱集成》

工尺谱作为我国独有的乐谱形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何将工尺谱传承保存并正确译解一直是民族音乐界的重要课题。近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工尺谱集成》(10卷本)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学界视为继《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项浩大的考察中国民间音乐传承、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的重要工程。

“工尺谱”(“尺”音“chě”)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乐谱之一。唐代已出现大量手抄卷子,以后绵延不绝,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印刷乐谱。目前,各地民间乐社仍然使用,但大量抄本辗转相传,未有印刷,消失与损毁情况堪忧。为此,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工尺谱集成》的编撰出版工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张振涛任总主编。在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下,目前《中国工尺谱集成》已完成10卷的编撰工作,包括《总论》(1卷)、《北京卷》(2卷)、《河北卷》(3卷)、《陕西卷》(2卷)、《江苏卷》(1卷)、《辽宁卷》(1卷)。

据介绍,《中国工尺谱集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古琴音乐、戏曲音乐和各地乐种等传统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谱”可依。民间抄本由民间乐师依照师傅嫡传的墨本、父辈祖传的曲本,辗转续抄,代代相传,通过工尺谱,就能够译解千年前的乐谱,恢复古曲原貌。二是学科价值。书中囊括的谱本不仅抄记了大量的曲目,还在封面、扉页、封底,记下了传抄时间,有些还写有序言、曲目题解等,内容涉及宫调技术、民间信仰、乐社历史、乐师名录等,是研究一个地区民间乐社发展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材料。三是人文价值。中国民间工尺谱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多为传世孤本。留存至今的谱本,无疑讲述了一个传承者与保护者的故事。由此可以理解音乐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在民间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价值所在。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