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经典

上海国际艺术节|荷兰舞蹈剧场I团:《易经》遇上巴赫音乐

发布时间:2017-11-02 11:15:52 丨 来源:东方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时隔3年,享誉世界舞坛的荷兰舞蹈剧场I团再度来沪,参加第19届上海国际艺术节。11月3至5日,荷兰舞蹈剧场I团在上海大剧院上演两套舞码,5位编舞家6部风格迥异的作品,创作年份跨越十载。

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继《阿依达》《长生殿》后,荷兰舞蹈剧场让上海大剧院再次出现加座一票难求的盛况,“2014年,荷兰舞蹈剧场来沪,上海观众对于他们的创造力和多元化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次舞团带来新作品,艺术性、思想性结合非常好。观众会在瞬间被感动,找到审视自己、看待情感的方式,这是非常独特的体验。”


整个荷兰舞蹈剧场有3个团,3团由自43岁以上舞蹈开拓者组成,2团成员为年龄在23岁以下的舞界新苗,1团汇聚精英舞者。此次访沪,1团28名舞者在英籍艺术总监保罗·莱福德带领下演出3晚,包括被认为舞蹈界“灵魂搭档”的保罗·莱福德与索尔·里昂共同创作的3部作品《藏身之处》《按下快门》与《狩猎我心》,眼下在欧洲编舞领域炙手可热的编舞家克里斯朵·派特与马可·戈克新作《挥别》《盲目的爱》。由爱德华·克勒编导的新作《防御》,9月22日在海牙首演,此次在上海演出是继首演后的第二次亮相,也是此次巡演唯有上海才有的剧目。

莱福德和西班牙编导索尔·里昂合作超过26年,创作五十多部作品,获得许多权威奖项。此次6部作品中有3部由他们编舞。《藏身之处》灵感来自中国《易经》。在舞蹈中,《易经》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藩篱与巴赫音乐相遇,探讨人类对于物质环境的依赖和对灵魂栖息之处的观照。里昂在沪表示,自己从小喜欢看《道德经》《易经》,“黑与白、阴与阳、五行八卦的组合,产生不同的变化,对我来说都很有意思。《藏身之处》灵感来自中国,但我们把它带到不同国家,大家都感同身受。我不懂汉语,但汉字之间的结构、形式、组合很吸引我,包括《易经》中对事物的反思,让我可以思考地更加深入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巴赫音乐,沉默与音符相间而出的时候,里和外、空和满,这些感受与《易经》给我启发非常相符。”


《狩猎我心》用旋转的黑白墙创造出3个独立空间,不同的爱情故事同时上演,曾收获荷兰舞蹈界最高奖项VSCD“天鹅奖”最佳舞蹈制作的殊荣。两位编导尝试将摄像机推近,记录舞者面部的表情。里昂说,“这个作品中有很多默剧一样的动作,没有语言,更多的是表演,用摄像机看到舞者的表情,能窥看到舞者的内心世界,否则我们可能只能看到肢体。舞蹈把人类内心的孤独通过戏剧形式进行展现。”《按下快门》仅有4分钟,是编导对格特鲁德·斯泰因创作于1923年诗作《描绘毕加索》的一次探索,舞蹈以斯泰因本人对诗作的吟诵代替配乐,带给观众别样的美感。“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动作,将文字的韵律,通过舞蹈展现,是一种冒险。”

荷兰舞蹈剧场创立于1959年,一群试图挣脱古典芭蕾僵化剧场的年轻舞者在汉斯·凡·曼恩的带领下,从阿姆斯特丹来到海牙,试图用新的编排语言让芭蕾的技巧表达出身体和内心真实的渴望。1977年,30岁的依利·基里安独立掌舵荷兰舞蹈剧场,并将其送上世界舞蹈之巅。如今舞团拥有逾650个保留剧目。

提及荷兰舞蹈剧场,基里安绕不过去。1999年,基里安卸任,为了让舞团不断地以多元的面貌向前,基里安与舞团约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上演他的作品,“要看到你们的过去,但不要凝视并沉湎其中。舞蹈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刻。”


现任艺术总监保罗·莱德福从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来到荷兰舞蹈剧场II团,两年后升入I团,并一直担任舞者到2008年,2011年起,莱福德成为艺术总监,“荷兰舞蹈剧场像一个火车站,前辈艺术家集聚到这里,他们的热情、驱动力以及审美传递给我们。所有舞者都毕业于专业芭蕾舞学校,我们学习用古典芭蕾技巧呈现出不同一般的舞蹈,以开放的心态去创作,从自己的舒适区跳出来。”对莱福德而言,荷兰舞蹈剧场里“剧场”这个词非常重要:“我们的作品不是孤立的舞蹈,它可能和影像有交集,可能是身体的戏剧,最终是关于怎样尽可能地调动和利用剧场空间去表达人的感情。”

谈及编导标准时,莱福德说:“首先他在舞台上制造的氛围、情感和特质要能在大幕拉开的那一刻即抓住观众,其次他必须是国际舞蹈界的风向标。”里昂则认为:“古典芭蕾的技巧是舞蹈创作的原点,掌握技巧是为了挣脱技巧的束缚。舞蹈是运动的艺术,变化是永恒的主题。每支作品代表着一个编舞的独特语言,是源自他们内心深处的诉说。”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