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丝路之声

指尖通丝路:一场关于乡愁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发布时间:2017-11-06 09:42:51 丨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对于国内大多数听众来说,“李贺澂梓”这个名字还略显陌生,然而作为我国新生代的青年钢琴家,早在几年前他就受到业界关注,从西安到纽约,五年留美求学,少年钢琴手成长为青年钢琴家。仍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的澂梓,日前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大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关于乡愁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既是澂梓求学多年向母校的汇报演出,也是他对祖国家乡的感恩之奏。

刚满19岁的李贺澂梓,生于西安,自幼随母亲及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李壮壮教授学习钢琴,因为天资过人,三岁即在香港刘诗昆国际少儿钢琴比赛中获得幼儿组特等奖。11岁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在获得斯美塔那国际钢琴比赛大奖后,14岁考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高中部,随马蒂·瑞卡力奥教授和陈宏宽教授继续学习。由于才华出众,16岁破格升入该校大学部。

澂梓全场选用东欧作曲家的作品,作为本次独奏音乐会曲目,初衷是以曲寄乡愁,感恩母校、家乡、祖国及所有。肖邦、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不同时期的东欧作曲家都有深深的故土情结,他们的音乐有着民族底色和鲜活的民间特色。

音乐会上半场,开场的肖邦《玛祖卡风格回旋曲》(OP.5),澂梓触键干净准确,最有波兰民间气息的玛祖卡舞曲在其指尖下显得清新脱俗,有一种典雅高贵在其中。如诗的表达另一面,是“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民族力量的体现。肖邦的故土情总是花香与大炮交织。随后的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32 NO.10)由画生发灵感而作,澂梓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更多生命思考,拉式的和弦密集而有序,织体丰富,色彩多变。交响般的共鸣,让全场宁静聆听和思考。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被认为“史上最难的俄罗斯钢琴曲”,澂梓轮奏、大幅变位、滑奏一系列技巧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但却曼妙动人。

音乐会下半场的重头戏当属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指挥家魏征执棒的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少年交响乐团的协奏下,澂梓用“触动”“感动”和“灵动”给创作于1830年的这部著名协奏曲加注上自己对三乐章演奏的标签,灿烂的音阶、温暖的乐句、有力的和弦为听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钢琴音诗的美好、民族史诗的鲜明豪放。与其说是五年的异乡求学之旅,不如说是生长于丝路的多元体验,让19岁的青年钢琴家才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和故土情结。

值得一提的是,返场加演的穆索尔斯基《蛋中小鸡》和李盖蒂的《音乐习作》短小生动,妙趣横生,展示了澂梓作为职业钢琴家的多面玲珑。尤其是先锋派李盖蒂的《音乐习作》,固定的音型,弹出的是不拘一格,难能可贵。

纵观全场演出,澂梓的演奏展示了民族音乐的底蕴,点出了东欧音乐19至20世纪的发展脉络,引领观众进入到一个“可思的音乐世界”(罗艺峰语),也表达了自己的故土情怀和一份乡愁。澂梓认为,从西安启航的自己,面对世界有两个职责:一是介绍海外的作品到国内;二是向国外积极推介中国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用指尖连通丝路,将是澂梓,也是未来中国青年钢琴家们的使命和职责。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