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星光灿烂

广东省第七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在珠海拉开帷幕

发布时间:2017-11-07 11:14:14 丨 来源:南方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聚光灯下,指挥棒在空中一划,明快、激扬的乐调瞬间响彻音乐厅。融合佛山顺德“八音锣鼓柜”元素的管弦乐作品《凤城幻想曲》作为开场曲目,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11月4日晚,由广东省文化厅、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广东省文化馆共同承办的广东省第七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决赛(以下简称“花会”)在珠海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文化盛宴。本届花会历时7个月,各地市广泛发动、全面动员,最终从各地各单位复赛报送的1000多个参赛作品中精选出了122个优秀节目,共190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比赛和展演。决赛为期4天,含开闭幕式、5个专场比赛、4场展演以及2场专家点评会。

这是一次群众文化的集中展示。从吉他到唢呐,从独唱到阿卡贝拉,从小组舞到广场舞……本届花会参赛作品不仅形式内容丰富,历史、地方、农村、现代都市等各类不同题材也让观众目不暇接。

这是一个以赛惠民的“共享舞台”。决赛期间,组委会邀请了省特聘创作人员、全市各文化场馆、群众文艺社团等现场观摩,向广大市民派发免费观摩票,精选了部分优秀赛事节目开展优秀作品惠民演出,让省内群众文化创作最新的优秀成果惠及更多市民,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撰文:何丽苑林群贤黄鹤林统筹:林群贤

1千人竞技百花放传统民俗展新颜

珠海的老街隐隐传来“卜卜榄”的叫卖声,河源的围龙屋缓缓飘出一支歌,湛江的渔家姑娘穿着木屐跳起舞,梅州的采茶女迎着春阳采茶去……在本届花会上,122个音乐舞蹈节目不仅展示出了来自全省各地文艺创作精品,也展现出了广东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发展成果。

“姐姐今天做新娘咧,妈妈要我去哭嫁,村里村外喜洋洋,你为何为何哭呀?”5日晚举行的音乐专场上,来自东莞的无伴奏小组唱《哭嫁歌新唱》让观众感受到了咸水歌的韵味,赢得喝彩。辅导李亚强说,希望呈现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被重新定义的疍家特色哭嫁文化。

疍家哭嫁、佛山龙舟、粤西年例、连平花灯、南沙渔歌、陆丰钱鼓舞……许多创作者都将多种广东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传统民俗与文艺创作的有机碰撞,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特色民俗所折射出来的文化蕴涵和意味,值得我们用更好的方式呈现与传承,而艺术创作便是其中一项。”表演者齐亚男说。

广泛的节目题材、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经过各地市对群众生活的精炼加工,使得本届花会的节目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每一个节目我都看得很认真,很精彩!”来自肇庆的观众钟意给本届花会“点赞”。在他看来,很多节目都体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这些优秀的群众文化原创作品让花会十分“接地气”,也充分展示了“广东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和而不同”。

省文化馆馆长王惠君评价:“今年花会规模大、覆盖面广,节目更是丰富多彩,水准都很高,说明群众文化创作水平不断上升,也反映出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2欢歌乐舞映时代文艺创新再提速

“少年学艺恩宁路,铜声满街巷。中年重拾小店门,身边几无人。而今打铜非遗铺,须发苍苍也。”《匠心铜忆》是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群舞节目,表演者是16名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学习,学生们只能利用晚上时间排练,一练就是一个多月。“对这群舞蹈零基础的学生们来说,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学习体验‘工匠精神’的过程。”编导杨文龙说。

除了传承本土文化,在本届花会上,还有很多像《匠心铜忆》这样紧扣时代脉搏的题材。一首《我们的梦》通过音乐、舞蹈、美术多种表达形式,歌唱出每位群文工作者的“中国梦”;一曲《芬芳的中国》以西域音乐元素为主,配以强节奏的律动歌唱祖国,赞美“一带一路”;同样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共舞飞天》则通过演绎敦煌飞天的盛景,反映祖国繁荣昌盛,诉说人们心中美好的夙愿……

曾两度参加花会演出的杨乐说,越来越多文艺创作者把反映时代精神当作文艺创作的神圣使命,这让她感到欣喜。

深圳观众李琳同样从事文创工作。在她眼中,广东正处于大发展时代,记录、反映并运用艺术手法再现这个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体现着文艺创作的重要价值。

不仅从题材上进行创新,在本届花会的参赛参演节目中还有许多节目的表现形式极具创意,令观众眼前一亮。

三灶民歌传播于珠江口西部及港澳地区,有180多年历史,《插秧对歌》这个节目正是源自三灶民歌《对歌·插秧子》。不过这是用金湾方言说唱的民歌,许多年轻观众都感觉“很惊喜”。大四学生丹娜说,“他们的演唱配合电音和rap,这种创新方式非常符合我们年轻人的口味。”

3精准惠民广覆盖成果共享受好评

“灯光亮度再调高点,演员要往舞台中位线两侧再靠紧些。”晚上7时30分的演出,来到下午3时,来自广东省各地市表演队已在舞台旁等候彩排。而在露天搭建的舞台周围,许多村民们也早早来到位于斗门体育馆门前的广场上,等待着这场歌舞盛宴的开始。

5日至6日晚7时30分许,与珠海大剧院举行的花会赛事活动遥相呼应,一大批精选优秀的赛事节目,走向基层,将本届音乐舞蹈花会中的优秀文艺作品带给基层群众。

推动文化惠民,是本次花会的一大特点。据介绍,本次花会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以赛促创、以赛交流、以赛惠民的举办原则,结合珠海的实际情况,本次惠民演出更加精准。从促进区域层面的均衡出发,花会走进西部的斗门、金湾两地,使西部人民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从促进结构层面的均衡出发,花会走进珠海高新区,为该片区比较多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文化大餐,受到群众的欢迎。

在斗门惠民演出现场,一曲展现茂名地区民俗的表演唱《做年例》完毕后,现场欢呼声四起。村民老荣和她的老伴儿感叹说:“这些小娃子们跳得好,唱得欢,真有过年的气氛。”

该表演唱带队人黄健春告诉笔者,年例是茂名一种民俗,指每年农户们各择吉日宴请宾客祈盼年年好光景。“歌舞唱的形式通俗易懂,在观赏节目同时我也体验了不同地区的风俗,值得一看。”家住斗门的王女士说。

在看完香洲柠溪的惠民演出专场后,市民也对这种惠民演出竖起了大拇指。

“节目质量很高,并且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演出,是工作之余的一种精神放松。”家住香柠花园的古先生说。

另外,本届花会被列入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百姓大舞台”文化数字资源建设活动项目之一,组委会对赛事活动进行全程直播录制,广大市民群众只要下载“中国文化网络电视”APP或进入官方网页,足不出户就能实时观看花会盛况,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惠民资讯全方位、精彩零距离。

■焦点

公共文化厚积薄发珠海元素大放异彩

4日晚,一曲来自珠海市文化馆、珠海市香洲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的弹拨乐三重奏《抢花炮》将开幕专场气氛推向高潮。

极具民族特色的抢花炮,据传最早流行于广东地区。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各村花炮队敲锣打鼓来到会场,哪一个村抢得花炮,就意味着能得到土地神的庇佑。

锣鼓喧天、醒狮狂舞,《抢花炮》采用民乐之中难度极高的弹拨乐三重奏的演绎方式,用三种弹弦乐器代替敲击乐器,形成更加丰满而逼真的节目效果。

“《抢花炮》表达的是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的表演形式,我们希望展现出这种精髓的魅力,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节目作曲者、珠海市文化馆馆长蒯锋毅如是介绍。

以《抢花炮》为代表,珠海的优秀节目在这次花会中表现出色。据了解,珠海共有12个节目参加本次花会,入选节目排在全省各市前列。

珠海群众文化节目能在本次花会上取得良好的反响,与全市注重共享发展、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紧密相关。经过近年的努力,珠海已形成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服务内容多样、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广泛、政策保障有力、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创新的良性发展格局。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市已建有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4个,镇街综合文化站24个,村居文化中心312个。全市24个镇(街)文化站有21个达到省一级站标准,17个镇街文化站已达到省特级站标准;全市312个村居文化中心全部达到“5+2”标准(即“五个有”+“专职管理人员、年度专项经费”);全市已建立数字农家书屋316家,覆盖率100%;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约1679平方米,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这些文化设施为丰富群众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珠海着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市区镇村四级公共文化场馆和设施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展各类文化艺术培训,举办各类展览。同时,利用市区镇村四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16年市级全年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600多场次,文化成果有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珠海还致力于打造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了市民艺术节、滨海之声音乐会、“同饮一江水”打工者歌手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催生出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同饮一江水”2016广东打工者歌唱大赛珠海选手获得全省唯一金奖;2017年,珠海作品《领导的盆栽谁来剪》获得广东省廉政小品曲艺创作大赛决赛金奖,展示了群众文艺创作的深厚实力。

另外,全市市级文化单位通过招考、选调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公共文化人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业余文艺骨干过万人,来自基层各社区、镇街文化站以及群众自发的文艺社团约267个。

■计划

全市文化站全部要达省特级文化站标准

目前,珠海公共文化建设已取得很好的成效,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新的起点上,珠海也将继续从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着手,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补短板、促均衡、增实效”的原则,珠海将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对公共文化设施进行资源优化整合,按国家一级馆标准加快香洲区图书馆建设,改造升级梅华文化站、香湾文化站、白藤文化站,实现全市24个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基本完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确保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在全市文化馆(站)达到国家一级馆(省特级)标准的基础上,建设打造一批集培训、交流、展示、娱乐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市民艺术中心,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供给水平。

同时,以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珠海将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样化,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扩大供给领域范围,全面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施“百姓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模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对接。逐步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建立市级馆为中心馆、区级馆为总馆、镇街综合文化站为分馆、行政村(社区)文化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

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领域,珠海将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各级公共图书馆每年安排经费购买电子书、数据库等数字文化信息和产品,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推进珠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同时在规模较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内开辟数字文化体验区、数字文化休闲区,设立流动文化设施,合理布局图书借阅、数字文化服务等触摸式自助服务终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公共文化服务移动终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全市公共文化产品一站式网络服务,提供文化信息咨询、活动参与、培训报名、场地预定、图书借阅、实时评价等移动服务。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