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丝路之声

人文艺术景观和历史的采风之地——绚丽普洱

发布时间:2017-11-14 11:34:48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来源标题: 绚丽普洱


历史上普洱就是边陲重镇,是滇西南重要的物资中转地,清朝时普洱治所位于今宁洱县,普洱是当年的茶叶集散中心,普洱茶也因此得名。

“民族团结誓词碑”立于1951年元旦。1949年底,解放军二野在滇南思普区追歼国民党第八军、二十六军残部并清剿地方土匪武装,西南边疆最终成为和全国连成一片的解放区,“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巩固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力见证。


金秋时节,跟着一支文化记者的队伍,从北京出发,到普洱市及所属的县区进行了一次既有人文艺术,更有景观和历史的采风。

老达保拉祜族雅厄艺术团

普洱市有四五万平方公里,面积是北京的3倍左右。有9个县一个区,其中9个县全部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包括14个世居民族,5个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普洱市是祖国西南的重要门户,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一条澜沧江纵贯全境,有思茅、景迈两个机场,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

普洱市更因普洱茶而名满天下,在普洱的景迈山,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景观最典型的古茶林;普洱境内,还发现了3540万年的宽叶木兰化石和2700余年的古茶树王,从而被认定是世界茶树之源,远古茶树的故乡。

然而,普洱更让人们看到并感到欣喜的,是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场变革——一场由政府、相关部门和民众自己聚焦精准发力、践行脱贫攻坚而出现的在环境景观特别是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改变。

佤族人民再唱新歌

从普洱市区出发,沿着思澜公路一路向西、向南,再向西、再向南,到达了西盟佤族自治县,西盟距普洱市260公里,西南距缅甸国境线仅60公里。在层层梯田、片片竹林和簇簇芭蕉环绕的一个佤族村落,记者们看到一幢幢崭新的佤族特色干栏式掌楼散落在半坡上,这里是勐梭镇秧洛村的博航八组,距县城13公里。一进村子,就看到数十位村民从高坡上载歌载舞下来迎接,男村民们头裹着深红包头,身穿大红对襟短衫,黑色的宽腿裤子,击打着象脚鼓;女村民们头戴宽约3厘米左右的银箍,身着玫瑰红色无领短袖横条花筒裙,随着鼓点,整齐地挥手、跺脚、踢腿、转圈,他们开心地唱着跳着,舞风热烈、纯朴,非常有感染力。

博航八组是一个佤族聚集的村落,全村共46户,137口人,曾经是个典型的“直过区”贫困村寨。从2015年开始,通过安居工程建设,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给每户村民发放了5万至8万元不等的建房补助,还有数万元贴息贷款,在2016年年底,全组46户全部搬进新房。在村民岩给家,他的妻子娜英告诉记者她家实现脱贫摘帽的情况:2015年,政府补助5万元,她家自筹8万元,加上贴息贷款,岩给家盖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去年,她家出栏5头“冬瓜猪”,收入7500元;卖了4只鸡,挣了300元,大儿子外出打工,收入5000元;还有茶叶、甘蔗、蔬菜的收入,全年收入17176元,人均4294元。在博航八组,多数人家和岩给家一样,实现了脱贫。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距此一公里远的博航十组的村民,以传统佤族的干栏式建筑结构,结合钢屋架、铝制茅草等新型建筑材料,建成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佤族民居,开办了佤族度假区。他们还尝试利用“乡村淘宝”项目,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把自家产的西盟米荞、野生蜂蜜和腾临红茶销往各地,不仅推动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博航十组迎来了各地来佤族观光的游客,村民们几天下来收入了上千元。

国家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正在全国全面打响脱贫的攻坚战,佤族自治县秧洛村村民的变化,正是这场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娜英的小儿子岩鲁正在村坝上跳舞的人群中尽兴地敲着象脚鼓,欢快的鼓点和奔放的舞蹈,表达了一个佤族家庭和他们的村落,正在告别贫困,自我脱贫,自主发展,走向美好的未来。

在西盟,记者们还在县民族中学,享受了一道佤族文化大餐。西盟县民族中学是一所集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教育、普通义务教育为一体的学校,学校先后开办了热作、畜牧兽医、茶叶、橡胶、糖业、林业、水利、卫生、教育、财会、计算机、旅游、艺术等专业,那天,在这里学习的佤族姑娘和小伙子,表演了佤族最著名的《木鼓舞》和《甩发舞》,佤山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用木杵把数十只木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擂得地动山摇,擂得人心振奋;同时数十名佤族姑娘跳起那原始野性的甩发舞,犹如阿瓦山燃烧腾飞的火焰热烈奔放,豪情万丈,令观者鼓掌叫绝,叹为观止。陪同人员告诉说:《甩发舞》《木鼓舞》都是获得过国家、云南省级优秀节目奖的珍贵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据说,它既是云南歌舞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又是一部研读佤族历史活的教科书。

老达保的拉祜女歌王

其实在普洱,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美丽的故事。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有一个叫老达保的村寨,这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住着118户拉祜族人家,485人。这个村寨现在很有名,因为村民们无论男女老少全都能歌善舞,特别擅长拉祜族的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最为突出的是吉他弹唱。

村寨里80%的村民会弹奏吉他,最老的有70岁,最小的还是学龄前的孩子。村民们把对生活生产的体验和感悟用歌声和舞蹈记录并表达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一曲自创的《快乐拉祜》不仅唱到了云南省的春节联欢晚会,唱到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还唱出了国门。

到访当天正下着小雨,“拉祜雅厄艺术团”的副总经理、《快乐拉祜》的原创作者、有着“拉祜女神”美誉的李娜倮赶来迎接。这位普普通通的拉祜族农村妇女,34岁,但极具艺术天赋,她创作了30多首拉祜语歌曲,除了《快乐拉祜》,还有《真心爱你》、《新年快乐》、《实在舍不得》等等。李娜倮的音乐才华来自把吉他引进老达保的父亲李石开,她13岁起就会边弹吉他边唱歌,16岁开始自己写歌。她对身边的事物有异常敏锐的反应,能够把手指拨动琴弦得到的灵感用简谱记录下来,一段一段地编成歌。所以她的歌具有紧贴生活、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特点。说起《真心爱你》的创作,这位开朗的拉祜族女子,讲起了自己的故事:18岁那年她心爱的男朋友与她分手,喜欢上了另一位姑娘,离开了老达保。娜倮很伤心,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写下了《真心爱你》,没想到这首歌很快像风一样传遍了澜沧,也传到了男朋友那里,结果男朋友感动了,回到了娜倮的身边,他们2000年结婚,现在已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据说,《真心爱你》曾经感动过无数分别的恋人,2007年,普洱贡茶来到北京,一位云南驻京办的女工作人员听完此歌后,泪流满面。

李娜倮还有很多故事:她创作的《实在舍不得》:“我会的调子像花儿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的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实在舍不得……”2011年在央视让主持人董卿和许多人因为这首歌流下了眼泪。

李娜倮多年来一直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而努力着。为保护、传承、发扬民族文化,她一方面积极参加村上组织的“双语”(拉祜语和汉语)学习,一方面努力向她的父亲、普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祜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李石开学习拉祜文化,并做到身体力行。2002年,勐根村成立了拉祜雅厄艺术团,她积极动员全村102户村民加入雅厄艺术团。同时,为使拉祜雅厄艺术团全面展示绚丽多彩的拉祜文化,她主动承担了宣传、组织、动员等大量工作。她怀着宣传弘扬拉祜文化的心愿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无论农活多么忙,都要保证每晚准时参加排练。在李娜倮言传身教下,老达保村民小组的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文艺自编自演,村民们白天下地干活,到了晚上即使再累,也点起火把排练节目。就这样,在李娜倮的带领下,老达保村民不但实现了丰衣足食,而且在农闲时随雅厄艺术团到外地演出,村民们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纷纷盖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电视机、拖拉机等。文化乐民、文化富民,在老达保村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和彰显。

李娜倮这位优秀的拉祜女子,凭着对民族文化的挚热之情,带着她的老达保雅厄艺术团,高唱着《快乐拉祜》书写着快乐幸福的人生。2008年,李娜倮被评为普洱市“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获全国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2011年参加央视梦想合唱团并获得一等奖。2012年李娜倮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

“宾弄赛嗨”心连着心

行走在普洱的大地上,最深切的感受是这里不仅山地多、河流多、森林多、茶园多,更多的是少数民族,普洱作为云南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杂居的地方,这里的民族风情深厚、浓郁、斑驳,这里的民族感情纯朴、真挚、绵长。

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景信乡,住着14个村民小组698户村民。这里流传着一个热词:“宾弄赛嗨”,是傣族语,“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指的是住在这里的傣族村民与其他民族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结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与朋友。记者走访了景信二组傣族村民岩真,在他家遇到了他的佤族“宾弄”,是一位老妈妈,叫孙娜用,住在沧浪县腊巴乡那卡村,离岩真家10多里路。在40多年前,因为岩真的母亲去世,老妈妈曾经领养过岩真刚出生的小弟弟,尽管小弟弟后来还是夭折了,但自那以后,岩真家和孙娜用家一直互相帮助,岩真家有水田,产大米,孙妈妈常来背些米回去,岩真家缺草料缺柴火,孙妈妈就让自己的女儿砍了送来。40多年的交往,彼此间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此外,岩真还与同村的拉祜族村民李三是“宾弄”,他俩的父辈就是好兄弟,属于代际传承的朋友。岩真家5口人、李三家8口人,还有孙妈妈家6口,三个民族十多口人结成一个大家庭,经常共同劳作,生产互助,资源整合,互通有无,过节一起庆祝,日子过得很兴旺。

景信乡岩依乡长介绍,2013年,乡政府把景信一、二组树为典型,将“宾弄赛嗨”正式作为一种民族团结互助机制,向全乡推广。景信乡共有298户傣族群众与周边各族群众结成“宾弄赛嗨”联系户1117户。“宾弄赛嗨”们各展所长,你家懂技术,我家有工具,相互扶持。经济互通,增收脱贫,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8300多元,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孟连县委和政府非常肯定景信乡的“宾弄赛嗨”,为他们总结出“心连心”——建立“宾弄赛嗨”档案和联系卡、“亲串亲”——组织农户之间的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手把手”——在各民族间进行技术传授、“情系情”——各民族群众一起过傣族的泼水节、佤族的新米节、拉祜族的火把节、葫芦节等4个主题的交流方式,在全县42个村600多个村民小组的各民族群众中广泛传播、引导助推,并且大力表彰,用一个民族帮一个民族,一个村寨帮一个村寨的办法,把全县21个少数民族群众动员起来,拓宽“宾弄赛嗨”的“造血渠道”,增进它的“造血功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加快了孟连县少数民族增收脱贫的步伐。现在,孟连的民族民间族际“宾弄赛嗨”方式不仅在孟连实现了全覆盖,还辐射到了四川、贵州等省份,和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使得“宾弄赛嗨”凸显出了超越民族、超越国境的巨大魅力。

在普洱市,记者们曾经拜访过一位当地著名学者黄桂枢,他不仅是上了国家邮票的“云南四杰”之一的茶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普洱的文物考古专家。除了讲述普洱茶的历史,他还谈及在普洱市宁洱县红场,有一块66年前竖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茅版纳地区15个县26个民族的头人、首领、酋长、代表们参加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会后,共同签名盟誓的纪念碑,碑上的誓词是这样的:“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这块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当年,正是因为各民族的团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西南边陲“清匪肃特、巩固边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立下功勋;如今正在孟连、普洱乃至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以“宾弄赛嗨”的方式实现着更为深层的民族团结,必将为这里的民众告别贫困,实现持续增收致富,激发出内生的动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