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教育

上海音乐学院探索设立表演专业博士学位点

发布时间:2017-11-17 10:00:13 丨 来源:光明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目前在国内,表演学科还只有硕士学位。博士培养层次的缺失,是我国音乐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块明显短板,也是国内各大专业音乐学院的集体之痛。时逢该校90周年校庆

之际,上海音乐学院日前在沪宣布,将探索设立表演专业博士学位点,并与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联合培养高级演奏家。上音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教授介绍,上海音乐学院秉承学术严谨的传统,在表演专业博士学位点论证上经过多方讨论,率先确立声乐(美声)表演艺术研究和弦乐(小提琴)表演艺术研究两个方向,以期树立起学科建设的标准和标杆。


在美国,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叫DMA(Doctor of Musical Arts),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独立学术功底研究能力的音乐演奏家和高校教师,一般需要撰写论文;而在欧洲,音乐艺术博士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学术研究型,即PhD(PhilosophyDoctor),有学位证书;二是职业专家型,即高级演奏家文凭,是受行业认可的专业水准,相当于博士级别。


据此,这所中国最早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将参考欧美两种不同的模式,分别进行闯关突围,探索顶尖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一条路是探索设立表演专业博士学位点,包含指挥艺术、声乐表演、弦乐演奏、钢琴演奏、民族器乐表演、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等方向,2018年将率先在弦乐(小提琴)表演艺术研究和声乐(美声)表演艺术研究两个方向进行招生;另一条路,是与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HfMT)达成协议,双方联合培养高级演奏家,并颁发质量标准与HfMT现有标准完全一致的证书,相当于行业内的博士学位。


记者了解到,以上音副院长、男中音廖昌永领衔的声乐(美声)表演方向,历经多年的学科积累和发展,是上音传统优势学科。今年7月,廖昌永负责的《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项目获批上海市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在周小燕先生主持下,上音在上世纪末成立《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集歌剧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传承上音声乐学科优势的同时,又紧紧与时代发展趋势相联。


同样,俞丽拿教授领衔的弦乐(小提琴)表演艺术研究方向也是在学科具备绝对引领条件下确立的。上音在创校初期即设立管弦乐表演艺术专业学科,奠定了中国管弦乐教育的根基,确立了中国交响乐人才培养的开始。俞丽拿教授不仅是院学科带头人,还是“全国高校名师”“第二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获得者。在近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她逐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小提琴教学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学生屡屡在国内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殊荣。


面向世界音乐的发展态势,面向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和需求,上海音乐学院还不断拓宽教育口径,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日前,上海音乐学院与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HfMT)签署协议,将联合培养高级演奏家,并为达到标准的学习者颁发高级演奏家证书,证书的质量标准与HfMT现有标准完全一致。项目学制为两年。第一年在上音,第二年在HfMT。第一阶段合作学科主要是在钢琴与弦乐领域,由上音为主体颁发经双方认定签署的高级演奏家证书。


始建于1927年的上海音乐学院,最早确立了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专业建制与学科体系,同时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教学、科研体系的音乐院校。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