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排行

从音乐“回归”艺术 小酒馆里不只有《成都》

发布时间:2017-12-08 09:37:03 丨 来源:四川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张文怡《小酒馆的礼物》,水彩、铅笔、针管笔、高光笔。


施月琛《永远的小酒馆》,水性笔、水彩。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今年,伴随着赵雷《成都》的歌声,成都小酒馆突然间“声名鹊起”。为纪念小酒馆创办20周年,日前,“小酒馆的礼物”展览在新开业的小酒馆万象城店举行。

区区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参展作品却都出自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何多苓、邱黯雄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大腕,其中不少是历年来送给小酒馆的礼物。原来,小酒馆早在20年前创办之初,其实是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众多名家每日聚会畅谈的文艺沙龙,他们和小酒馆相互成就一段佳话。□本报记者余如波

文艺沙龙才是小酒馆本色

展览中,艺术家罗发辉的《小酒馆》描绘了这样的场景:一间装修简陋的小屋里,张晓刚、叶永青、周春芽、毛旭辉、魏广庆等艺术家围坐在一起,就着桌上的酒水饮料聊天。

“这是1998年小酒馆的样子,那时候还没有专业的乐队演出,只有话筒、谱架等简单设施。”小酒馆创始人唐蕾介绍,这幅作品很快被人买走,罗发辉此次特意根据原作制作版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小酒馆。

自诞生伊始,小酒馆便注定与文艺结缘。上世纪90年代,成都玉林沙子堰小区居住着不少年轻艺术家,为了让大家能有个聚会交流的场所,唐蕾于1997年创办了小酒馆,沈晓彤取名,邱黯雄题写并设计LOGO。

当时艺术家白天创作,晚上到小酒馆聚会、聊天,谈理想、交流学术。当年的参与者、雕塑家廖海瑛回忆,“那一代艺术家往往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甚至磨难,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深的思考,非常关注艺术市场、未来发展等话题。”

小酒馆创办之初,参与者大都相对拮据,喝点酒甚至白开水就能谈一晚上艺术。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后来逐渐被小酒馆的音乐演出“抢了戏”。“很多艺术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人去了北京,有的人去了蓝顶艺术区,不再集中于沙子堰。”唐蕾说。

名家信笔之作成珍贵纪念

小酒馆新店兼具酒吧与艺术空间功能,今后会不定期推出各种展览。唐蕾觉得,这是一次从音乐到艺术的“回归”。

“按照惯例,第一个展览应该请名家,后来不知怎么来了这样一个灵感,心想不如把小酒馆这些画拿来展览一下。”当时,唐蕾本以为只有10多件作品,没想到从店内、家中找出40多件。

这些信笔之作,保留了难得的生命力与鲜活气息。展厅一角,有一幅张晓刚1997年4月创作的漫画,数十位艺术家在小酒馆聚会聊天,还有些人坐上周春芽的车出门放松。“每个人物形象都很传神。比如张晓刚属狗,他就把自己画成一只狗趴在桌下;吕澎不喜欢坐下来慢慢聊,所以漫画里他一边打电话一边跟大家道别。”唐蕾说。

“小酒馆的礼物”参展艺术家,从“50后”一直延续到“90后”,其中最年轻的是唐蕾的女儿张文怡和她的两位同学。唐蕾为此次展览制作画册,感觉每件作品都不适合摆上封面,于是张文怡特意根据小酒馆门口著名的红色椅子创作了一张插画。“我一看觉得太合适了,画册封面也用、展览海报也用。”

沙龙的作用不止“吟风弄月”

“那时候的小酒馆就像一个会馆,只要我们去成都就一定会去那里。”小酒馆“文艺沙龙”的参与者、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回忆道。

类似的“文艺沙龙”,在中外历史上其实并不鲜见,而新的艺术观点、灵感、作品等往往在其中产生。东晋时期著名的“兰亭雅集”便可以视为一种文艺沙龙。其后直至近现代,文人、书家不定期举办兰亭雅集,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世界美术》杂志副主编、艺术批评家初枢昊的研究表明,18世纪巴黎沙龙兴起后,由于其具有某种程度的公共性,在艺术家和公众之间搭起桥梁,促进了后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以及消费,推动了法国乃至欧洲艺术展览制度的建立。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