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听大厅

狠刹“流量就是一切”之风

发布时间:2018-01-31 10:44:10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最近,某央视前主持人就一位创业者离世撰写的文章博得了“10万+”,特发庆祝微博表示“高兴一下”,招致一阵痛骂。这事儿热度不小,却没上成微博热搜,因为——新浪微博因传播低俗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被约谈,热搜榜等问题严重板块已下线整改。

博流量、蹭热度,时下,“一切生意的本质都是流量”被奉为圭臬。平台把持流量入口,想方设法“跑马圈地”;自媒体们则使出“十八般武艺”,蹭热度埋头“淘金”。在“流量至上”法则下,网络空间俨然成了一切皆可拿来消费的“大卖场”——微博热搜花钱就能上,搜索排名砸钱就能升,而暴力、色情等正是博眼球的法宝,添油加醋、弄虚作假等又是赚点击的利器……为了一个“10万+”,恶意消费热点,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屡次上演。毫无底线的追求换来流量步步飙升,平台日进斗金,自媒体洋洋得意,可网络生态却落得“一地鸡毛”,芜杂、低俗、虚假的信息满天飞,媒体责任、公序良俗、世道人心等常被抛到一边。

问题有目共睹,如何破局?往往是讲道理、说责任、谈操守,呼吁各个平台守土有责。但事实是,一众平台被“请去喝茶”时,“痛下决心整改”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总也改不好。据粗略统计,仅去年,今日头条就被约谈了四五回。归根结底,还是“利”字作祟。这边违规自媒体如雨后春笋一般,关了一批,又冒一批;那边,在“流量变现”的诱惑下,平台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某些平台屡改屡犯的事实说明,靠平台自己管住自己,只是与虎谋皮。只要处罚不伤筋动骨,越线踩雷有些赚头,他们就会“铤而走险”。仅网络平台很难扫净“门前雪”,必须靠更严厉的手段狠刹各种歪风。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近些年,互联网进入立法密集期,“微信十条”“账号十条”和“约谈十条”等一系列法规相继出台,一大批违规平台被查办,“杀虫除草”的效果正在显现。但也要看到,依法治网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界定模糊,自媒体与平台之间缺乏一条清晰的权责边界,竞价排名是否属于广告行为也存在争议;比如监管盲区,网络无远弗届,违法行为数量巨大,监管难免鞭长莫及;再比如,违法成本低而执法成本高,被害者往往难以举证……诸如此类的问题,既需要更加严密精细的法律来定纷止争、厘清权责,也需要重拳治乱形成震慑。日前,某直播平台传播色情信息,除主播外,平台方也被刑拘。严厉的举措更多一些,对违法行为露头就打、绝不姑息,方能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当然,置身复杂网络的受众,决不能当“看客”。平台与自媒体之所以陷于流量窠臼中不愿自拔,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有人“买账”。倘若每个人都拿出态度、坚决抵制,“拜流量教”终会陷入人人喊打的境地,找不到可以藏身的避风港。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