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主办,北京华夏展望艺术中心、照见APP协办,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霞、音乐专业负责人史大鹏策划,古筝教师孙润担任中、英文导聆的一场演员阵容横跨四大洲十一个国家的古筝专场音乐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音乐会当天正值端午佳节,演员们身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装演奏中华古筝,共同欢度中国的传统佳节。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霞、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侯春兴等领导出席。
据介绍,北京语言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国际文化资源和人才,本次古筝专场音乐会的主角就是该校的留学生们。虽然参加本次音乐会的演员的演奏水平有限,但这样一台只有指导教师是中国人,演员均是外国留学生的古筝音乐会在国内尚属首创。
当晚,演出的曲目包括中国民歌《茉莉花》《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碰八版》《小鸟朝凤》等。有趣的是,留学生们在古筝演奏上有所创新,用古筝演绎本民族的音乐。来自泰国和哥斯达黎加的两位留学生用古筝与小提琴演奏了火爆泰国的影视歌曲《天生一对》;来自印度的朋静用古筝演奏了带有印度风味的曲目,并以印度的传统礼仪方式,身穿盛装,光脚上台,因为在印度光脚表示尊贵和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在语言、年龄、专业、文化差别极大的情况下,留学生们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排练的有模有样,演奏形式包含齐奏、重奏、独奏等。有着10多年古筝专业教学经历的孙润称赞这群留学生对于中国音乐的接受力很强,通过学习古筝也让他们从艺术层面了解中国文化。
教授“老外”古筝,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语言和音乐基础知识,孙润采取“线谱教学法”。采用了秦筝泰斗周延甲教授为首的多位国内古筝名家编著的《中华筝教程》教学,配以获得国家专利“五色弦筝”进行教学。经过实践,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初期起步的时间,即便是外国人也能在短时间掌握基础古筝演奏。孙润认为,教习古筝,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演奏层面,还要让他们了解古筝的历史,从文化的角度学习古筝音乐。
陈金菊在印度尼西亚时学习过9年筝,她不懂汉语,对古筝曲目的含义也知之甚少。孙润在古筝课用英语将古筝的历史娓娓道来,让留学生们在学习演奏的同时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将中国文化的种子埋在这些留学生的心中,让他们手中的中国乐器,跨越种族的壁垒,讲述古筝行走于世界的故事。
这台音乐会的举办,得益于2014年成立的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院成立一年后,面向全校开展了“艺术共享课”,包括中国器乐、书画、戏曲、中国民歌4个专业方向,共15门课程,古筝演奏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2016年,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面向全球招收国际音乐教育与传播专业学生。将语言、教育和艺术资源有机结合,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的古筝乐团也得到了校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参加了诸如俄罗斯大使馆中俄音乐交流演出、宋庆龄海棠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等社会活动。“外国留学生五色弦筝乐团”也逐渐成为了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