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文学

芭蕾足尖的中国故事:为时代舞之蹈之

发布时间:2018-08-09 09:59:46 丨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21世纪芭蕾艺术在中国!”这是去年中央芭蕾舞团携原创舞剧《鹤魂》亮相德国汉堡芭蕾艺术节后,当地主流媒体给出的评价。而刚成立不过六年的重庆芭蕾舞团,去年带着原创舞剧《追寻香格里拉》在西班牙巡演,演出还没结束,剧院经理已经预约下一次的演出。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芭蕾正在赢得世界的注目礼。

不过,惊喜的背后也有尴尬。国际知名度颇高、海外订单接到手软的上海芭蕾舞团,时至今日到欧洲演出,观众对中国芭蕾经典仍了解不多,对于近些年的原创作品更是知之甚少。

可见,如何用芭蕾这样的国际语汇讲述中国故事,不只是为“文化走出去”寻求更明晰的“中国标识”,同样也是回应时代需求,展现当代中国之面貌。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说:“进入 21世纪,中国芭蕾不仅要讲述中国故事,更进一步还要把目光放在当今时代,探索用国际语汇表达当代中国人的人文思考与精神情感。”

用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鲜活故事回应时代

来自西方的芭蕾艺术,从1959年中央芭蕾舞团成立算起的近60年间,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出无数绚丽的花朵。半个世纪以来,先后有上海芭蕾舞团、香港芭蕾舞团、辽宁芭蕾舞团等十家芭蕾舞团成立,其中最年轻的兰州芭蕾舞团成立五年。每一个舞团在演绎古典芭蕾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有着同一个使命——用讲述中国故事探索中国芭蕾发展之路。

冯英认为,《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确立了“中国芭蕾”的方向和根基。回看这两部作品诞生时期,芭蕾在中国尚处于萌芽时期,普通百姓对于芭蕾更是一无所知。之所以甫一问世就能深入人心,引发情感共鸣,不仅是在探索如何用芭蕾语汇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也是在讲述那个时代中国发生的故事。

接续这样的传统,2014年辽宁芭蕾舞团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八女投江”革命故事搬上舞台。最开始有人反对,芭蕾演员扛上枪,是不是失去了芭蕾的柔美显得有些生硬?辽宁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曲滋娇不这么认为,谁说革命故事只能用写实的影视画面展现,诗情画意同样能够展现悲壮与崇高,传递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主创还将颇有地域特色的东北秧歌和朝鲜族舞蹈“阿里郎”加入其中,探索民族元素在芭蕾之中的融合。这部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在央芭最近几年的创作中,现实题材作品不止一部。舞剧《敦煌》没有把敦煌莫高窟上丰富的飞天壁画作为表现主体,而是让敦煌第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常书鸿成为故事的主角,展现敦煌人执着守望千年历史的奉献精神。2015年中央芭蕾舞团又将这位护鹤英雄徐秀娟的故事搬上舞台,用芭蕾语汇展现人与鹤的难舍情缘。此外,天津芭蕾舞团选择刘誉的谍战小说 《锋刃》改编舞剧 《海河红帆》,重庆芭蕾舞团则用青年画家丹青为追求内心宁静前往香格里拉的故事,谱写出舞剧《追寻香格里拉》。

中国芭蕾语汇正为国际舞坛吹来一股新风

如果说过去中国芭蕾是在不断为世界舞台输送顶尖人才,用演绎西方经典展示过硬水准,那么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部部原创舞剧正为国际舞坛吹来一股新风——作为古典艺术、西方艺术的芭蕾,同样可以在中国不断发展,甚至与中国文化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汇,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400年的芭蕾发展历程中,陆续形成了意大利、法国、丹麦、俄罗斯、美国等不同学派,任何一个学派都和自身民族性格紧密结合。有学者认为,中国芭蕾不过60年,于新的时代机遇里,孕育“中国学派”正当其时——中国芭蕾的表现力更强,在与民族舞、戏曲、武术的融合中,语汇更为丰富,而演员的表现力更细腻、更富韵律。如何进一步发展这样的特色,就需要用原创作品去探索实践。

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回忆,《花样年华》首次让芭蕾舞演员穿上旗袍,氤氲其中的海派文化元素,让法国业界感慨“中国芭蕾如同中国瓷器一样精致”。《追寻香格里拉》里的水袖与芭蕾语汇的结合,让见识过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西班牙观众流连——经典固然值得反复咀嚼,然而结合古老东方文化的语汇创新同样能够赢得关注和掌声。好的中国故事,不仅能接通中国观众的心灵频率,同样也能抵达海外观众的心灵深处。曲滋娇带着《八女投江》来到俄罗斯。同样有着战争记忆的俄罗斯观众为其中的英雄情结所感染。

辛丽丽感慨:“如果说过去只顾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在探索道路上,我们的眼睛看得到对岸了。”这个对岸,是坚定走中国芭蕾自己的道路,是用西方语汇讲述中国故事,是回应时代、回应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

原文链接:

http://ent.ce.cn/news/201808/09/t20180809_29983182.s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