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编剧邹静之携手导演任鸣、徐昂,主演陈小艺、谷智鑫带来一部《莲花》,以独特的倒叙结构成为北京人艺京味儿话剧的又一部代表作。10年来,该剧多次上演。《莲花》8月10日晚在首都剧场开启10周年纪念演出……
《莲花》是一个京味儿的古玩戏,讲述了清末民初一个女子莲花因为一件宝贝的不断升值,最终丢掉心爱的人,因为欲望的不断攀升无法回归,从贫困但坚守幸福到因为一个古董的水仙花盆而导致婚姻破裂、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这也是邹静之用一个故事陈述物质生活和幸福感的问题。对于剧本设置,编剧邹静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则是另一种孤寂。人生像钟摆一样摇摆在两者之间,永不停息。莲花的故事再次验证,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幸福感和财富没有直接的关系。”
该剧最大的特色是“完全倒叙”,即每一幕都是相对前一幕的倒叙。倒叙的结构在话剧舞台上并不稀奇,但《莲花》的叙事结构却是一推到底,也就是如果以第五幕到第一幕的逆向顺序来看,这便是一出正常叙事结构的戏。这种叙事手法虽然弱化了悬念,淡化了情节的因果关系,但观众对情节因果关系逆向的串联,成为该剧的独特魅力。
《莲花》的故事脱胎于邹静之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剧中有非常京味儿的语言,古玩行的俚语,还有老北京历史文化风俗,京剧昆曲叫卖琴书等,都为该剧调了亮色。
主演谷智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刚进组接戏的时候很多台词都不懂,比如“打摆子”(哆嗦),“小力巴”(做苦力的),都是地道的老北京话。
剧中一些幽默的台词也可见邹静之的文人追求,比如男主角天河说“哪天我有钱了,一定把所有的吃食都过遍油”;在莲花掏出了那个藏了许久的古董水仙盆时,不明其价值的天河随口说了句“这能值几个钱,盛不了半碗粥的”等对白,都能看出编剧的心思。
这出被导演任鸣称作“新京味戏”的剧目既与人艺的风格相符,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琉璃厂的行话、道上的黑话、地道的胡同语言,加上比以往京味话剧更为戏剧性的剧情以及极富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手法,《莲花》的门道就不只在京腔京韵这四字之间了。
《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五月槐花香》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这些爆款的电视剧他都参与了编剧。但其实他还写过话剧剧本。
时光倒回十年前,当时还未首演的《莲花》在人艺排练场进行了两次连排,虽然服装和道具均为代用品,但编剧邹静之还是看哭了。他说:“我很迷恋话剧的声音和韵律。有一次看俄罗斯话剧,我完全听不懂台词,但是依然被那种律动的节奏所感动。话剧的故事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台词。”
一直对古玩行情有独钟的著名编剧邹静之七易其稿,打磨出了《莲花》剧本。这是人艺2008年的第一部原创大戏。这个剧本的想法来自《五月槐花香》,却与它完全不同。“《五月槐花香》播出的时候,万方就说把茹二奶奶单拎出来就是一台话剧。但我觉得,这样做新鲜度和挑战感都不够,嚼自己的馍没什么意思,要写就写个新的。”邹静之说。
玩古玩邹静之说自己“吃了不少药”(买假货交学费),这些经验都会在剧中派上用场,整部戏的质感就是通过古玩行业的规矩、礼数、术语展示出来的,而围绕古玩行塑造出的种种特色鲜明的人物也会大大增加全剧的意味。
原文链接:
http://ent.people.com.cn/n1/2018/0814/c1012-30228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