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名家

刘效礼 “电视将军”用影像写史

发布时间:2018-08-24 14:51:27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在中国电视行业,有一位导演的身份极为特殊,同行和后辈们都亲切地称他“将军”,他就是第一位因为拍纪录片而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刘效礼。刘效礼将军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400多部纪录片。《说凤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中华之剑》《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他用一部部大气磅礴的纪录片为国家写史,为伟人立传,并在1991年赢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在前不久落幕的第二届北京纪实影像周上,北晚记者见到了这位75岁的电视将军。和想象中的威严不同,刚一见面,刘效礼将军就用山东口音叫了记者一声“闺女”,令人顿觉亲切。接下来的采访,就是听这位老前辈讲故事了。

1966

小兵跃进中央台

刘效礼1943年生在山东潍坊寿光的一户普通农家。中国电视诞生的那一年,15岁的他并不知道何为电视,更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人生将和电视扯上一辈子的关系。

高中毕业后,刘效礼选择当兵。1966年的一天,正在集训的刘效礼接到通知:“带着学习毛主席著作笔记,速回连部,两位地方的同志要跟你谈话。”他一口气跑了七里地赶到连部,这才知道来人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来部队选一批编辑、记者。刘效礼上学时就喜欢写作文,当兵期间更是每天写一篇学习笔记。对方逐篇翻看了他写的笔记后告诉他:“你们师就一个名额,不一定去得成,做个准备吧。”

过了一个多月,指导员找到刘效礼,给了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北京复兴门外2号广播大厦干部处,10月31日以前报到。”刘效礼不太情愿,当了4年多的兵,他实在舍不得脱掉这身军装。连长急了:“你怎么不明白呢,到了北京,贡献肯定比这里大!”就这样,刘效礼背上一个背包,里面装着自己的全部档案,坐着火车来到了北京。

报到后不久,刘效礼被分到中央电视台(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当编辑,任务是为电视新闻和纪录片写解说词。“领导交给我一盒胶片,‘小刘,把你解说词写一写’。可我从来没有写过啊,我就问,怎么写?领导说,你到资料室看看别人怎么写的。我一看,不难啊,和写作文差不多。”就这样,刘效礼很快写出了第一部作品——纪录片《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的解说词。

从普通战士到新闻编辑,刘效礼上手很快。1967年春天,他又相继完成了《首都军民庆五一》、《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等大型新闻片的解说词,被同事们封为“解说词写作高手”。

此后,刘效礼多次承担了重大活动的新闻解说词撰稿工作。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84年国庆阅兵。“那是央视第一次大规模直播,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亲自审稿。他不是看,而是坐着听,我用一口山东腔念完了,还以为他睡着了呢,结果他就说了一句‘很生动’,一点意见也没提。”

1987

《让历史告诉未来》轰动一时

1979年,叶剑英元帅一句“搞军事报道还是应该由现役军人担任为好”,让刘效礼再次穿上军装。第二年除夕夜,他参与摄制的纪录片《干枝梅颂》以《人民子弟兵》的开篇之作在央视播出,接着又拍了纪录片《说凤阳》。

《说凤阳》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村大包干的纪录片,真实记录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但在当时,这部纪录片其实是刘效礼临时起意之作。刘效礼回忆,1979年底他接到任务,去凤阳了解一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军属的影响。“我一去,发现农村形势很好啊,集市上人们精神状态好极了。当场就决定拍一部纪录片,也没请示,就反映农村包产到户的真实情况。”30分钟的纪录片《说凤阳》播出后,全国一片叫好。著名画家黄永玉用宣纸给央视写了一封长信,上面写道:多少年来,农民形象被歪曲了,你们拍了一部活的社会主义的关于中国农民的教科书。

1987年,为庆祝建军60周年,刘效礼带队摄制了12集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第一个画面是央视春节晚会,1987年是兔年,空政幼儿园的孩子都打扮成小兔子跳舞,镜头一甩,60年前也是个兔年,南昌城头响起了枪声。”从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到建设祖国的和平年代,这部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人民军队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和重大历史时刻,在讲述中融入了创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浓重的文学色彩,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绪。”刘效礼回忆说。后来,正因为《干枝梅颂》、《说凤阳》以及这部《让历史告诉未来》,他捧起了中国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1988年底,中日计划合拍纪录片《望长城》(日本片名《万里长城》),刘效礼的方案中标了。当时他就提出,绝不再复制《让历史告诉未来》的模式,一定要创新,另开辟一条路子。“《望长城》最根本的突破就是声音,每个镜头都有同期声,很真实。”当时,团队里也有人担心,建议他拍两套,一套按传统模式拍,作为保底。但刘效礼很坚决:“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能留退路,即便生个丑孩子也要丑得吓人一跳!”

1991年11月18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东京广播公司同时播出《望长城》,双方都创下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

1992年,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学术界把《望长城》评价为“中国纪录片的里程碑”。

1993

《毛泽东》影响波及海内外

其实,刘效礼的“大作品”早就酝酿已久。1993年,恰逢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他再次提出了拍摄纪录片《毛泽东》的设想,这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计划不谋而合。“文献研究组有一帮专家,我很佩服他们,他们既有真学问,又踏踏实实,这和我们拍纪录片是一样的,绝不能给后人留下假的历史。”他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够突破过去对领袖人物的神话,展现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1993年12月26日,纪录片《毛泽东》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观众来信成箱成箱地堆满了央视的办公室,有的观众甚至买了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女儿当嫁妆。

就在《毛泽东》播出后,以《毛泽东》原班人马为主的《邓小平》摄制组成立了。摄制组兵分两路,历时3年,采访了近千名历史见证者。1995年制作完成后,纪录片《邓小平》请接受采访的所有中央领导分别提意见。“当时还没有非线编,改一遍很难,我就想等所有意见凑齐了统一改。”没想到,意见还没收集完,1996年12月18日,央视台长杨伟光给刘效礼打来了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元旦播出”。后来刘效礼才知道,这个播出决定是由江泽民亲自批的。

播出期间,邓小平也在301医院的病床上,一集不落地看完了这部纪录片。“2002年,我到庐山疗养,邓小平的保健医告诉我,片子的解说词是他趴在小平同志耳朵边一句一句说的,老人家‘看全景的时候很着急’,看到近景,脸上则露出了‘儿童般的羞涩’。”就连邓小平的女儿邓榕都惊讶于纪录片的详实:“许多细节我们子女都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挖掘出来的?”

就在播出后一个多月,邓小平去世了,举国哀悼。那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全天重播《邓小平》,播得录像带都发烫了,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再一次在荧屏上缅怀这位伟人。同年7月,刘效礼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此时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拍摄《孙中山》,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后来,6集纪录片《孙中山》终于在2001年推出,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孙中山为推翻帝制历尽艰险的一生。

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参与创作的一系列鸿篇巨制,刘效礼深感幸运,他不但赶上了中国电视尤其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时期,更见证并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中国影像史。

1995

《中华之剑》制造万人空巷

2004年退休后,刘效礼他担任中国视协纪录片学会的会长,还应邀成为一些高校的兼职教授,他始终关注着纪录片事业的发展。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20多年前拍的作品,至今还在年轻观众中津津乐道。2016年,电影《湄公河行动》热映,有网友翻出1995年的纪录片《中华之剑》,称“这部纪录片比电影震撼10倍!”。这部出自刘效礼团队的缉毒题材纪录片,被网友们打出了9.2的高分。

刘效礼告诉记者,《中华之剑》是由中央电视台、公安部、国家禁毒委联合拍摄的。这部片子通过大量的现场拍摄和真实事件中的主人公的现身说法,向观众展现了毒品的危害性,并直接反映了缉毒工作极其艰难和危险,甚至拍摄到了缉毒干警在与毒贩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情景。“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位烈士的母亲知道了儿子牺牲的消息,走到儿子的棺木前,猛然给儿子一记耳光,说:‘不是说好了,我走在你前面,你怎么先走了呢?’这就是纪录片的力量,是演不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真实,《中华之剑》播出时万人空巷,“到了晚上八点,北京的面的师傅们都停下生意赶回家看电视。”

真实,是刘效礼作为一个纪录片人一生的准则。对于现在的纪录片创作,刘效礼坦言,片子拍得是越来越精致了,但这种精致往往掩盖了真实,“纪录片的本质是真实,就像做人一样,朴素点好。”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8/24/node_136.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