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文学

世界的”非遗” 令人赞叹的东方史诗《英雄格萨尔》

发布时间:2018-08-29 09:26:47 丨 来源:光明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商震、降边嘉措、霍俊明、刘亚虎对话

日前,在2018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由作家出版社、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金色度母集团共同主办了英雄史诗《英雄格萨尔》新书分享会。

《格萨尔》作为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被称作“东方的《荷马史诗》”。同时它是世代相传、广泛流传的一部活形态的史诗,至今仍有上百位民间艺人在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地区传唱着格萨尔王的丰功伟绩。

上午10时,《英雄格萨尔》编纂者降边嘉措和几位专家与广大读者一起“讲述”这部藏民族不朽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其编纂与传播即成当务之急,而汉文版的编纂出版,更是重中之重。然而《格萨尔》史诗故事多达120部,长达100万行,因产生年代不同、流传地区不同、说唱者不同、整理者不同、抄本与刻本不同,异文本数以百计,这成为编纂工作的巨大难题。

《格萨尔》专家降边嘉措编纂的汉文版五卷本《英雄格萨尔》,于今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近200万字的宏伟篇幅,史笔与妙趣杂糅,写实共奇幻并存,一经推出,即引发各界的反响,好评不绝。

史诗《格萨尔》故事,包括“上方天界遣使下凡,中间世上各种纷争,下面地狱完成业果”。头、尾必不可少,但格萨尔征战故事多达百余部,全选不可能,选什么?如何选?《英雄格萨尔》选目精当,书中二十余部征战故事,含伏魔、夺爱、保国、复仇、争霸、拓土、掠财、救难等诸多模式,弘扬英雄善业,而不失部落竞争的残酷真相。因采用相对成熟的整理本及翻译本,又参照各种抄本、刻本、唱本,融汇众长而结构齐整,自成一体而气象万千。

史诗韵文,篇幅长而节奏慢,与现代读者欣赏习惯有距离。《英雄格萨尔》文体出新,将纯韵文说唱改为散文与韵文结合,散文叙事和说明,韵文细描和抒情,让史诗情节流畅、张弛有度。更难得的是书中叙述性文字多从史诗辞句化来,随处有谚语、箴言、比兴,珠玑满眼,史诗语言特质得到了高度保真。

史诗蕴涵丰富,从历史—记忆—传说—传奇—神话,到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认知方式—宗教情怀—艺术想象,是英雄颂歌也是文化展览,是生活百科也是语言宝库,是历史遗迹也是宗教谱系,是心灵图腾也是娱乐源泉。《英雄格萨尔》的最大特色,是寓复杂于单纯。复杂是表象,是衍义;单纯才是史诗根源,是本真。史诗产自人类童年,孕于人类童心。童心特质,是认知、念想、情感的纯真。纯真之心,可包罗万象。

英雄史诗主旨,是讲述英雄事迹,塑造英雄形象。《英雄格萨尔》于此尤为用心,众多英雄形象让人倾慕,刻骨难忘。格萨尔是第一英雄,贯穿全书,是神子亦是凡人的他,有一个逐渐成长、不断进步的过程,性格更为生动复杂,有时还颇出人意表。

史诗结尾处的高潮是,格萨尔远征归来,闻爱妻阿达娜姆已死,悲痛万分,上下求索,发现爱妻魂在地狱中,即刻亲入地狱,对抗阎王,不救爱妻誓不还。在此之前,他作为神子征战人间,不过是天神工具,少有个人意志发挥,到此刻,他才为自己而战,这也是对命运的挑战。整个营救过程,情致缠绵悱恻而气势恢弘,是全书的华彩篇章,令人掩卷后回味无穷。

《英雄格萨尔》不仅是一部令人赞叹的史诗读本,且创造了一套史诗编纂法度,可供后人学习、借鉴、研讨和继承。

降边嘉措签售新书《英雄格萨尔》

作为分享会的嘉宾,牛颂提到,《英雄格萨尔》的出版,对于格萨尔文化的传播,是在新时代创新的发展,创造性的转化史诗成为我们民族文化新的IP,这对于推动格萨尔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

格萨尔文化在藏族文化中是一个英雄的文化,是独特的,是一个博物馆,正如黑格尔所说,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的博物馆,因此我们对格萨尔“博物馆”的建设,应该以这本书为核心的IP来打造来推动它,格萨尔全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最近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指导,金色度母集团打造的系列电影《英雄格萨尔》就是以史诗格萨尔为内容进行开发。

德央、商震、降边嘉措、牛颂、霍俊明、刘亚虎、赵云喜会后合影

面对《英雄格萨尔》这样一个史诗级的超级IP,金色度母集团总裁德央介绍,格萨尔王的IP不仅超级而且重大,在开发之前一定要有非常坚实的基础才能承载后续多维度、全产业链的开发。金色度母集团从多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英雄格萨尔》相关工作,2014年和“中国格萨尔王研究第一人”降边嘉措联合成立工作室,由降边嘉措主持《英雄格萨尔》书籍的编撰工作。历时数年终于完成《英雄格萨尔》书籍的整理,2018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德央表示:“虽然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将史诗改编成电影的做法,但基于《英雄格萨尔》的体量及厚度,我们有信心将其打造成最有特色的史诗电影。”

原文链接:

http://e.gmw.cn/2018-08/28/content_30836809.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