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老家河南》:微视频里的中原故事

发布时间:2018-08-30 10:27:55 丨 来源:光明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最近,《老家河南》微视频火了。据统计,前3批16个节目累计播放量达1.08亿,百度收录与《老家河南》视频相关内容高达437000条,仅《我的胡辣汤情缘》点击率超过1200万次,《三轮车夫Speak English》《山药女神》等不仅进入河南省中招试题,而且在国内外网上都引起了关注。近日,第4批6个节目在网上热播,又引来流量狂潮。

在移动互联时代,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组织的《老家河南》微视频征集活动顺应了时代,引领了风尚。《老家河南》以地域情感作为突破口激发用户传播,利用直抵人心的微视频打动用户,激发用户的参与动机和分享动机,因而产生更广泛的传播效果,这正是《老家河南》成功的首要原因。

在“无视频,不网络;无网络,不传播”的时代,包括微视频在内的多种网络文化样式,已成为社交关系中的流行文化。而《老家河南》4批共22个微视频可谓匠心独运。《深山中的足球场》在火热的足球话题中聚焦中原地域深处的一块块绿色球场,聚焦热衷于足球运动的孩子们,从地域文化中升华了希望主题;《我在渠首守丹江》虽然表现的只是南水北调水源地一位民工的日常生活及保护丹江水源的自觉意识,但体现的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大情怀。这些微视频往往以其思想的一跃,而让地域文化有了精神的升华。

其次,《老家河南》不预设主题或立场,深入挖掘中原人的故事,尊重当事人,不无故拔高和变形,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充分体现了作品的以人为本。不管多么强调时代意义,其最终也都是落脚在人的故事上。不论是人与事的融合、发现,还是事中人感情的自然流露,都充满意趣、自然天成,而显得形象丰满,也凸显了以真实为生命线的微视频创作的基本底线和拍摄伦理。

《山药女神》写了运用互联网为家乡卖了十几万斤山药的年轻人创业;《我的胡辣汤情缘》没有直奔胡辣汤工艺,而是把它与一个在外地做汤的河南小伙儿思念家乡的乡情结合起来;《这个大叔很“挑剔”》写烧制失传的绞胎瓷,把烧窑与做人结合起来,“烧窑打豆腐,永远不称老师傅”,道出了对传统的敬畏和对创新的追求。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家河南》从当代中原与世界的联系上发现题材价值,这就让所选的题材不仅具有宽阔、外向、辐射的张力,也让处在特殊关系中的故事主人公一下子有了时代高度。

《三轮车夫Speak English》虽写开封城一个蹬三轮的车夫,但车夫学英语的6大本日记口语,16年的专注学习,与外国朋友的娴熟交流镜头,都让人肃然起敬。据说他的视频形象已风靡海外,成为许多外国朋友到开封旅游要见的“网红”。《驼铃声声新丝路》讲的是中欧班列司机的故事,题材本身就具有外向性;而《非常少林》写二十多个非洲黑人孩子常驻在少林寺学习中国文化,让人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中国武术的内在魅力和亲和力。这样的选题切口虽小,但很别致,产生了多种文化碰撞融汇的趣味。此外,《老家河南》还展现了人们如何恢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故事。比如《确山铁花》中的铁花,是形成于北宋的民间焰火,20多年前在视频主角杨建军的手中复活;《年画爷爷很自信》是写72岁第四代传人的年画爷爷向孙女传承木版年画的故事;《我的泥土会唱歌》写豫北泥咕咕非遗传人的执着情怀;《南村彩陶人》是写痴迷于仰韶彩陶的人们如何让仰韶彩陶文化技艺留存下来、永不失传等。

正是以上这些内容,让《老家河南》不仅成为展示中原发展、中原文化的大舞台,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亮丽风景线。(李暄)

原文链接:

http://news.gmw.cn/2018-08/30/content_30867596.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