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沙龙

中外六女将竞逐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

发布时间:2018-09-04 17:06:03 丨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9月1日夜,“2018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历经近四周高难度高强度的“魔鬼赛程”,终于落下了帷幕,联合评委会主席大卫·斯特恩和徐惟聆宣布:来自美国的华裔选手周颖摘得桂冠,获得了堪称全球音乐赛事中最高大奖,奖金10万美元。本届大赛的决赛阶段有两点格外引人注目: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全部是女将,且其中4位为华人面孔;最终以演绎陈其钢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而荣膺“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太平洋之星”的是捷克选手奥尔加·什劳布科娃,她还摘得本届大赛的亚军。上海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余隆表示:让外国的青年音乐家因为比赛而接触到、学会、喜爱上优秀的中国作品,并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主动地向世界传播,是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最佳方式之一。

选手冠军得主是位“哈佛女生”

今年年初在首届哈尔滨国际音乐比赛上摘得金奖的周颖令业界瞩目,此前,她已获得过包括伊丽莎白比赛和西贝柳斯比赛这样的世界A级大赛的名次。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她虽然出身音乐世家自幼学琴,9岁登台演出,却并没有进入音乐学院学习,而是在哈佛文学专业毕业后重拾小提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跨学科的思维方式,让她的音乐作品理解和诠释与众不同,赢得中外诸多名团合作演出的机会,演奏经验丰富,这也成为她屡屡摘得世界级大赛的保障。

赢得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的奥尔加在决赛中脱谱演奏《悲喜同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作曲家不给选手任何参照,选手也不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奥尔加在学习这首作品的同时,找来中国的各种音乐,包括流行歌曲,就是为了从中更多地感受到中国文化。

获得第四名的中国选手陈家怡也是一路被大家看好的。她的成长经历很有趣。她曾经在由普通中学学生组成的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当过三年首席,大学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跟俞丽拿学习。求学期间,已经受聘上交的第二小提琴声部副首席,这对她参加比赛来说是非同一般的经历积累。

本届大赛从第三名到第六名的获奖者分别是乌克兰选手戴安娜·季申科、中国选手陈家怡、加拿大选手丁章媛、中国选手唐韵。大赛特设的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分别由来自云南山村的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以及来自伊朗的卡曼贾琴演奏家、作曲家凯汉·卡勒获得。

赛事着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据主办方上海交响乐团介绍,长达近四周的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可以说是用最权威的评委阵容、全方位考核选手的赛程设置以及来自全球的最优秀的选手,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热议和瞩目。赛事推出多项措施,着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将上届采取预约制的四分之一决赛,改为面向所有观众开放售票,提供更加多样的选择;在四分之一决赛以及半决赛期间,比赛邀请了上海交响乐团乐队演奏员、音乐界以及教育界专家亲临现场观赛并对每日赛况进行专业的点评;决赛前夕,举办“有准备的听赛”导赏活动,通过对决赛选手参赛曲目的背景介绍、曲目讲解等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决赛不仅成为选手之间的激烈竞争,更成为观众心中有收获有看头的精彩音乐会。

除此之外,比赛组委会与经典947频率共同策划了4期电台节目,与上海及周边大众分享赛事。节目邀请多位专家、音乐家作为嘉宾,以服务性更强、普及性更多、传播性更广等为优势,传播赛事话题性,传递古典音乐魅力。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在决赛环节进行全天候赛事转播直播,让音乐比赛成为足不出户就可欣赏的高品位节目。

为了照顾到其他省市及海外乐迷,比赛在官方直播网站、爱奇艺视频网站进行全程赛事直播。

意义推动中国作品原创力量

自赛事创办之初,就将中国作品作为指定演奏曲目,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年轻演奏家们熟悉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两年前的第一届赛事以小提琴协奏曲经典《梁祝》为指定演奏曲目,本届赛事更委约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创作最新力作、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作为本届指定中国作品,并在决赛阶段由6位选手分别与由指挥家迈克尔·斯特恩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共同演绎。将中国作品作为决赛必奏曲目,以此进一步借助比赛平台推动中国作品的原创力量,让中国文化传播产生新杠杆,从而助力加快擦亮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赛事特设奖项“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并非为比赛选手而设立,也并不局限于音乐行业内的专业人士,从默默无闻的老师到诲人不倦的音乐家,甚至到各行各业的不同从业者,任何以其自身行动为传播、传承音乐而努力之人都有机会获得此奖项。

国际上的同类赛事极少会颁发与比赛本身无关的奖项。而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为延续大师的人文精神,推动全球音乐事业发展,特别设立了该奖项,不但是从更广义的人文角度来弘扬音乐艺术这一亘古经典的主题,也是鼓励人们回归本真、不忘初心,以不同方式积极传递音乐之美。正如斯特恩大师本人一生所秉持并坚持践行的信仰——音乐让世界更美好。

作曲家陈其钢:演奏新作品对于任何音乐家都是挑战

我是特别想提个建议。希望这个作品在给选手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些标准,也不要给他们录音录像,让他们每个人只从总谱上去学习。比如有六个选手,就能演绎出有六种版本,这样我们才可以比较他的音乐理解力、演奏能力怎么样。因为演奏新作品,对于任何音乐家来说都是挑战。

我看到的是一个闪光的人,他实际上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就像二胡的人拉《江河水》,可以拉得非常好,但如果你给他一个新谱,他根本就找不着音。所以演新作品对演奏家是一个巨大考验。

我过去曾为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写过一个作品,纪念梅西安。这个作品没有任何人演出过,选手上台就照谱子弹,20个选手每个人都弹这个。结果我在那次演奏中现场听,就特别兴奋,因为有的学生弹得特有意思,有的学生弹得一点意思也没有。

我突然想通了,于是强烈地建议不要给选手看《悲喜同源》的视频——只有一个作曲家、只有那一个版本,而且是文格洛夫的,他又是评委,这个对选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大家不得已要去学这个版本,所有的评委就会说文格洛夫拉成这样,其他人是否拉成这样。如果不拉成这样,好的话,那就文格洛夫不好。这样就不好说,对不对?与其这样,还不如大家都没看过,各拉成各的样子,最终拉成什么样子大家都好说,比较客观,也不会污蔑谁或伤了谁的自尊心。其实这新作品的演奏是非常具有挑战的。对作曲家来说也是很兴奋的。因为一下有几个不同的人去演奏,对于我来说是另外一种积累经验的过程。

这个作品和《梁祝》很不一样的,它不是中国戏曲这样的,应该是语言本身比较有国际化的、西方音乐的、直接的影响,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评委也不都是中国人,这个演奏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如何,我是尽量标注得仔细的人。《梁祝》上没有标,我们变成了一种约定、形成了一种演奏方向。再听的人,我们中国人都按之前已有的版本去衡量人家。现在是个新作品,无论是中国评委还是外国的,没有这个概念,所以这些事情很开放,这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作。第一创作、第二创作都是头一次,这很好的,不需要和他们讲解什么。

指挥家迈克尔·斯特恩:她演奏的达到了音乐家的水平

决赛6位选手全部是女性,没有谁会刻意地挑选,重要的是有这么多的女性进入决赛,可以表明女性选手成长的状态。10年到15年前,即便是在西方国家也能听到,“她拉得像男人!”或者“她拉得很女性化!”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很愚蠢的。今天我们就说“她演奏的达到了音乐家的水平。”

这次比赛的难度非常大,选手在独奏之外还要分别做四重奏和多首与交响乐团的协奏曲,这是完全不同的要求。独奏就像是一个人的独舞,而四重奏则是四个人之间对等的交谈,协奏曲就要求他在一个舞蹈作品里面担任领舞了,要考虑到如何去带动整个交响乐团。我们为每个选手与乐队协奏曲的排练是一个小时,《悲喜同源》每人有一个半小时,这与交响乐团正规的音乐会演出排练要求是一样的,选手们就应该学会在这样的时间节奏下,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该排练的排练好。

《悲喜同源》在北京首演过,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独奏者和乐队之间的交互、交换的这种交流感特别强,非常适合演奏者去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诠释。6个选手,有的人的技术呈现非常的好,但有的人则是在个人的诠释方面做得更突出。这首作品有法国的元素,也有中国的元素,这也给了每位选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更好地用个人个性的理解去诠释。陈其钢说过,在这首作品中,每位选手都要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块儿,是很重要的。音乐的演奏是一种个性的展现或者说是个人的表达,我非常开心地看到,与上一届相比,中国选手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我能够听的出来,她们的表达不是仅仅去模仿世界知名的音乐家,而是融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自从1979年以来,中国的变化是超出所有人想象的。40年后的今天,中国作曲家所创作的许多戏剧和交响乐在世界范围内被演奏,和西方之间的这堵文化之墙许多年前就已经被推倒了,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让人兴奋。我不得不说,在中国上海所发生的许多事情,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文化在西方世界依旧十分重要,但是在上海,人们已经不仅仅是存着好奇,更有着对音乐以及艺术发展的热情。上海甚至是中国正在极速发展,我也觉得非常幸运能够成为发展的见证者。

——联合评委会主席大卫·斯特恩

音乐是无国界的,音乐作为一种语言,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我一直认为要变成一个好的音乐家,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好人”听上去很简单,但更深层次来说,你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论是在技术方面、情感表达或是音乐素养都需要全面。最后的获奖选手一定是以这个标准来评判的。我相信本次大赛,包括之后每一届比赛,选手的表现会越来越精彩。而评审委员们也将一直保持这种评判标准。——联合评委会主席徐惟聆

15年前,我在汉城演出,当时座无虚席,观众起立鼓掌。当时就想,中国哪天也会变成这样就太好了。现在,这样的事情正在不断地发生。音乐家的坚持、古典音乐的普及都在影响着现状。在上海举办这个比赛是最合适不过了,而比赛所得到的大量的媒体关注无疑在推动着小提琴事业的发展。我自己有着非常切身的感受。

——评审委员李伟纲

我觉得上交的这个比赛不只是上交的比赛,它是在我们国家做的一个国际性比赛,它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一流的赛事。斯特恩比赛还融入了中国元素,这又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文化自信做了很大的贡献。

比赛方面,一个是比赛的选手在国际上的地位,证明这个比赛是成功还是不成功的;一个是未来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是公正的,显示出这个比赛非常有水平。我是来学习的,这次比赛好的选手我们还是要请,这个比赛就是一个选拔的平台,从你们这个比赛里脱颖而出的不用问就是优秀的。所以,国际一流大赛证明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深圳交响乐团团长聂冰

原文链接:

http://ent.ce.cn/news/201809/04/t20180904_30199665.s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