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88岁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人生谢幕

发布时间:2018-09-18 09:37:18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昨天,备受观众喜爱的北京人艺老艺术家、人称“老爷子”的朱旭,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与热爱他的亲友、观众作最后告别。秋意渐浓,天高云淡,告别厅里的巨幅照片上,朱老爷子保持着淡淡的微笑,看着亲友晚辈们。也许,他的心早已飞上天空,与爱妻团聚。

自22岁走上人艺舞台,朱旭演了60余年戏,在50多部作品中塑造过数十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如孙女朱维捷所说,他认认真真活了一辈子,台前幕后、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喝酒唱戏、拉胡琴、糊风筝……这一次的最后谢幕,虽然伤感但也温暖,虽然难舍但也释然。也许,此时引用他出演过的影片中的一句话最合适不过,“爷爷,我们天上见。”

痛别“希望天堂里仍听到您幽默的故事”

九时刚过,告别厅内“长亭外古道边”的音乐轻柔响起,白菊百合飘香。

来自社会各界的花圈和挽联簇拥一处。温家宝、吴仪等老领导送来了挽联;张和平、刘恒、林兆华、修宗迪、郑榕等老伙伴送来了挽联;贾樟柯、宋丹丹、姜文、姜武、张艺谋、陈国富、刘晓庆等艺术界晚辈也都送来了挽联。蒋雯丽、顾长卫夫妇的挽联上写着:“希望天堂里仍听到您幽默风趣的故事。”送别的人们陆续赶来,大家彼此拥抱,轻拍老爷子亲人的脊背,不多言一句,静静等候,等候送老爷子最后一程。

近十时,告别正式开始。

孙女朱维捷泣泪读出自己写就的感人至深的告别词:“无论在外人看来他是怎样一个成就卓越的表演者,在我心里,他只是一位为妻子、儿子、孙女撑起了整个世界的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她说,自己的爸爸和叔叔都有听力障碍,但爷爷没有丝毫抱怨,而是让他们和爷爷一样成为明媚温暖的人。2015年奶奶去世后,朱维捷就常常看到爷爷在家中睹物思人。那时她便感觉到,也许爷爷会追随奶奶而去。她说,晚年爷爷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当属小重孙团团的到来,他常常沉默不语看着小团团咿呀学语,享受这份天伦之乐。

追忆“最恶劣的表演,就是表演情绪”

其实,朱旭老爷子对很多晚辈都曾给予如父亲般的温暖。演员姜武曾两次在银幕上当过朱旭的儿子。一次是影片《洗澡》,另一次是影片《完美有多美》。鞠躬告别后,他流着泪说,自己是朱旭先生的学生。他和老爷子的师徒缘分源自1993年的《高楼边》。到了演出《洗澡》时,他更加深刻体悟到“老爷子演戏有一种严格,那是你跟着他的时候就能感受得到的”。他还记起拍摄《洗澡》时,每次回宿舍睡觉都要经过老爷子的房间,一推门,就见小茶几上摆着花生米和酒。爷儿俩就坐下来喝点小酒,聊上一聊,其情其景,不是父子胜似父子。至今,姜武仍然有些无法接受老爷子离去的事实,“我感觉好像做梦一样。”

“是我非我,似他而非他。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成不变。在似与不似,变与不变中,朱旭达到‘千人一面’的表演境界。”这是人们对朱旭表演艺术的总结。

已经91岁高龄的北京人艺艺术家蓝天野也特地前来送别,两位老人第一次登台和最后一次登台都在一起。老伙伴李滨更喜欢用一个个记忆中的小细节,串起对朱旭其人的印象。“他的幽默是很深刻的。”她说,她认为这与朱旭的自身条件有关系,“他口吃,口吃的人说话前就要在脑子里多想一会儿,大脑要翻译一下,怎么指挥舌头,因此他的表演也很不一样。”

人艺演员王刚说,人艺一直秉承“先做人再演戏”的传统,朱旭老爷子在人品和戏格方面都是晚辈们的榜样。人艺演员龚丽君则记得老爷子在一次排《家》时的教诲:“最恶劣的表演,就是表演情绪。”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她记一辈子。

生活中,人们都记得朱旭热爱生活、爱玩儿、会玩儿的一面。朱旭重病时,宋丹丹前去探望,发现老爷子特别想家,于是就劝家人接他回去住几天。回到家中的朱旭很开心,本来也不怎么进食了,一回家又想喝点酒,宋丹丹就送去了茅台、饺子和两只蝈蝈儿,老爷子因为这个,还打电话来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怎么谢谢你啊!”黄磊回忆,和老爷子喝酒时常听老爷子讲小时候在东北的往事,讲完之后,爷儿俩一起笑,跟着又一起哭。

朱旭生平

朱旭,193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

在话剧舞台上,朱旭在《哗变》《左邻右舍》《北街南院》《芭巴拉少校》《屠夫》《甲子园》等北京人艺经典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形象。在影视领域,他54岁初涉影坛,先后主演了《变脸》《洗澡》《刮痧》《我们天上见》等电影,并凭《变脸》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演员,还有《末代皇帝》《似水年华》《日落紫禁城》等电视剧。他的表演风格以风趣幽默、细腻传神著称,在众星云集的北京人艺独树一帜。

记者手记

老爷子,您还欠我们一出戏

牛春梅

总是令人如沐春风的朱旭老爷子,却在秋天离我们而去,令多少媒体同行扼腕。作为记者接触到朱旭老爷子时,已经是他艺术生涯晚期,不免感慨“我生也晚矣”,不能多看几场他老人家的戏,不能多采访他几次,多听他说几句。

朱旭晚年有一个总是“食言”的段子被大家津津乐道。2003年,已十年没有演戏的他重返舞台,演出抗击“非典”题材的话剧《生·活》;2005年,他又登上舞台参演复排的《屠夫》,并表示这是自己最后一出戏了。没想到,3年后他却“食言”,为了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再次参加了《生·活》的演出。令人欣喜的是,几年后他再度“食言”,参演了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大戏《甲子园》。剧中的“半仙儿”戏不多,词儿也不多,但却被他处理得深入人心,一段煸炒炸酱的台词,再家常不过,却令人印象深刻。

后来几年,因为身体不好,未能出演夫人宋凤仪为他量身定做的《理发馆》,成为他的遗憾。但在今年年初,出席亡妻新书首发仪式时,老人一句话又让大家充满了希望。当时大家问他还会不会再演戏时,他说:“我大胆地说一句,人还在,心不死。心还有这心,但想演大概是不可能了。不过,也没准儿。”如今,老爷子终于不再“食言”,永远地告别他眷恋一生、怎么也舍不得离开的舞台。然而,我们却多希望他能再“食言”一次!

一个说话结巴、形象也不算英俊的演员,如何为自己的戏剧人生带来真正的“流量”?同行们告别老爷子的时候,在伤怀之余,不妨再多琢磨琢磨这其中的奥秘,让自己也变成观众的眼睛舍不得离开的演员,而不是要倍速播放的“流量明星”。

原文链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8-09/18/content_282525.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