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睡魔》带你发现新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8-12-03 16:57:04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2014年,北京举办的国际戏剧奥林匹克上,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是当代最重要的剧场和视觉艺术家之一罗伯特·威尔逊自导自演的贝克特作品《克拉普的最后碟带》。由于罗伯特·威尔逊在当代实验剧场界的地位和盛名,当时北京整个戏剧圈几乎都去“朝圣”了。然而演出之后的反应呈现两极争论,不仅圈内有赞有讽,很多不明就里的普通观众更是看得一头雾水,甚至有人在演出当场就控制不住撕票并怒骂了。而罗伯特·威尔逊估计对此早就见怪不怪,笑呵呵地上来谢幕。

其实,相比起他的其他作品,比如早在1971年就曾把《弗洛伊德的生平与时代》和《聋人一瞥》组合成一台在舞台上沉默7个小时的默剧,还有长达12个小时的默剧《斯大林的一生》,或者长达4个半小时、节奏奇慢还没有中场休息的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以及让大明星Lady Gaga在浴缸里躺了11个小时的展品《马拉之死》……《克拉普的最后碟带》中,长达数分钟的默剧“吃香蕉”,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仍然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极其讲究细腻的舞台视觉和训练有素、极有定力的表演技能,至今令人难忘;也让我当时就理解了为什么是罗伯特·威尔逊、铃木忠志和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一起创办了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因为他们几位在美学和对表演的认知上,确实是有相通之处的。

2017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曾经邀请罗伯特·威尔逊去演出另一部他自导自演的作品《关于无的演讲》,据说演出效果也是毁誉参半。剧中不断重复的对白让一部分观众昏昏欲睡,或是如坐针毡;但同时也让另一部分观众兴奋不已,久久难忘。

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又一次把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请到了中国,这次不是罗伯特·威尔逊自己主演的独角戏,而是由罗伯特·威尔逊导演、德国杜塞尔多夫戏剧院演出、根据德国浪漫主义和哥特式恐怖大师霍夫曼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音乐剧场《睡魔》。虽然风格和他以往的作品有延续性,都是以超现实的方式处理舞台上的时空,以独特冷酷的美学理念创作具有多义性的画面,但显然好听、好看、好玩多了,不仅连普通观众都能感受到视听愉悦,就连孩童也能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罗伯特·威尔逊曾经说他的教育“来自于街头和生活”,他曾经花极大的心思去观察和研究过聋人男孩,还有精神病院的小男孩;他也专门创作过和弗洛伊德有关的作品;而他自己也有过独特的童年经历,因此特别适合诠释《睡魔》这样一个会让人感到兴奋和恐惧、带有梦和幻境色彩、具有各种暗示和潜意识、绝对可以作为精神分析案例的暗黑童话。

幼时的罗伯特·威尔逊曾有语言障碍,习惯独处,喜欢画画,所以他的作品,并不过分依赖文本和台词,而是用视觉呈现意象,用空间进行思维。他的剧场,就叫做“意象剧场”(Theatre of Images)。而且他特别喜欢用镜框式舞台,这让他的作品很像一个神奇的魔术盒子,也像是一幅幅“活的画”。一位建筑设计师朋友看完之后大呼“共鸣”,认为《睡魔》简直就是一个高级完美的设计作品。

整个演出既让人不明觉厉,又能做到雅俗共赏,罗伯特·威尔逊展现出了他极高级的审美和艺术水准。无论舞美、灯光、音乐、服装、表演、化妆……都令人惊艳,如同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可谓舞台艺术集大成之像。

演员们在剧中的表演,则带有一种复杂古怪的魅力,放肆又克制,疯狂又冷静,童真又老道,可笑又悲凉,如同一则给成年人的黑童话,充满了哥特式的暗黑风格,糅合了古典和现代、荒诞与超现实,像是蒂姆·伯顿电影中的人物,又有卓别林喜剧的痕迹,还能看到中国戏曲的元素。剧中的歌曲都很入耳动听,带有强烈摇滚风格;歌词也翻译的好,如同诗歌般含义隽永。整个观演过程毫不觉得沉闷,甚至结束时还感觉意犹未尽。

罗伯特·威尔逊确实曾经指导观众欣赏他的作品,要像逛博物馆或者看画展,不用追究语言和故事,而只需享受场景、时间与空间的建筑结构、音乐,从而唤起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对了。他一贯反对对作品进行阐释,因为他并不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观点,而是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观察,用他那种极致的方式把你吸引,打破你对很多事物的固有观念。

所以,《睡魔》一定不是想要“说服”你,而是想要“魔住”你,带你进入未知的魔性世界,从而发现新的自己。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8-12/03/content_302767.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