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连到北京,再到临时起意的郑州,这部时长约210分钟的话剧《犹太城》,我已经实打实地看了五遍。
《犹太城》,讲述了在二战犹太人大屠杀时期的立陶宛,一座犹太城中朝不保夕看不到明天的人们,如何在诸般炼狱中高贵的、怀揣着对生命的尊重的活着的故事。而人间众生百态也就此在犹太城中展开,苦难炼狱中的犹太城像是个万花筒般容纳世间万象的人间,有工厂厂长,有小偷、杀人犯,有劳劳碌碌混日子的人,也有,那群艺术家们。
战士用刀枪杀死敌人的肉身,医护人员用双手创造生的机会,这群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乐器,歌喉与曼妙的身姿,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盾,抵挡起人、城与民族千疮百孔的自尊骄傲,和难以回避的伤痛与恨。那是属于他们的抗争。
在本被敌人们“期望着”无望度日的日子里,那群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朝不保夕的艺术家们,开始了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自我拯救与反抗。在那样的修罗场中,他们意志坚定饱受屈辱的“苟活”着,或许比死去更难。可那群人,坚持到了他们“不能继续活下去”为止,坚持到了他们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为止。
在《犹太城》中,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地点,而是似乎真实在眼前的过往。那些真实存在过的人们,在后世为之胆颤寒栗的时代中,却在无望中创造出希望,尊重每一秒他们所拥有的时间。而故事中的那些人,鲜活得让我几乎从一开始便热泪盈眶。
无论是犹太城警察总长金斯的矛盾与挣扎,以留下更多犹太血脉而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人的生命时的痛苦,承受着同族人的非议与不解的同时不得不为了全城人的生命与纳粹周旋。还是犹太剧团团长斯鲁力克,用小木偶丽娜,聪明的也是最大限度的表达出他的反抗。他对哈亚炽热却深藏于心委婉不露的爱,使得他最终默许了哈亚的离开,而他在哈亚离开后的抽泣与那只口琴,便是最好的证明。
韦斯科夫,不折不扣的商人,他来自于犹太血脉中的聪明和投机的眼光,使得他成为犹太城中最富有的人。他游走在犹太人与纳粹之间,却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利益。他渐渐被钱所揭露出的骄傲,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渺小”。他更像是基特尔和金斯手中的一枚棋子,到无用时,他便被轻轻一丢,弃之不顾。
还有记录下犹太城中所发生的一切的图书馆馆长克鲁克。他对于“墓地不能演戏”的坚持,来源于他所接受的教育与道德。可在战争年代,在那样的乱世凶年,他所提倡与坚持的,几乎不堪一击。还有哈亚,还有乌玛,还有太多太多太多的人们一起,有了犹太城中的种种。有善有恶,有周旋有取舍,有喜怒哀乐,有坚守与反抗。更有了生活。
走出剧场后,内心的震撼可能只能用难以平复的抽泣来表达。百般滋味从心中蔓延开来,大至民族家国,小到男女情爱,《犹太城》所至深处表达的,其实难以言说,更难以落字于纸笔。只能静静思考,然后将感受化为感悟,落于往后的漫长岁月中。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8-12/03/content_302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