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名优之死》:一次戏与剧的成功合作

发布时间:2018-12-27 10:04:11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牛春梅

北京人艺重新搬演《名优之死》,看上去似乎只是一次纪念田汉诞辰的应景之作。但从最后的呈现来看,它不仅完成了纪念的任务,同时也为年轻人搭建了一个锻炼的舞台,并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上做出了努力。

新版《名优之死》对田汉原作进行了大量改编,使得剧中人形象更为立体,舞台呈现更为好看,也与今天的观众距离更近。在原作中,刘凤仙这个角色相对扁平,仅仅是因为贪慕享受而无心唱戏。此次改编则对她的内心开掘得更多,点出她对人生和事业的迷惑,一句“我演戏是为了活着”和刘振声的“我活着是为了演戏”两相对比,点出两个人物命运疏离的根本原因。不过,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未能在全剧一以贯之,在最后一幕中刘凤仙自身的迷茫和思考并未加以强化,又转为对创新与守旧的探讨。

这部戏讲的是梨园行的故事,因此对京剧的呈现是全剧的重中之重,在对京剧元素的改编上也承载着该剧主创更丰富的表达。由于该剧主演兼导演之一闫锐出身戏曲科班,曾是专业京剧演员,又在中戏学了四年话剧导表专业,在北京人艺演了十年话剧,对戏曲元素的利用可以说是非常趁手。

原作中刘凤仙在家中吊嗓子,来的是《汾河湾》,在表演上也并没有更丰富的呈现,像是个过场戏。改编后则设定为《霸王别姬》,通过刘凤仙对这部戏不合适的修改和刘振声的坚持,使得人物命运的走向更为合理。同时,改编后的这一段也非常好看,显示出剧中几位专业演员的戏曲功底,让台下观众为之叫好。在最后一幕中他们又把刘振声的《打渔杀家》换成了《打金砖》,以极具戏剧张力的呈现,让人物命运的悲剧感更为强烈。

这些改编,不仅讲好了过去的故事,也显示出主创对当下的关照。比如,演员为了让观众叫好,使用不符合人物和规定情境的装发、身段和演唱方法,比如观众和演员的关系,观众和作品的关系,戏好不好到底是“座儿”说了算,还是内行说了算……但有时过于想和当下建立关系,反而会影响人物的完整性和主旨的表达。

总体看,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戏曲与话剧的合作,深谙两个行业精髓的创作者使得这种合作有了更多火花。

原文链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8-12/27/content_568148.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