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教育

少儿京剧《藏羚羊》演出千场

发布时间:2019-01-10 16:02:44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郑乾


都说“十年磨一戏”,但一出原创京剧,而且还是现代少儿京剧,能够在十年时间内,全国巡演超过千场,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迹。昨天,由浙江京剧团和青海京剧团联手原创的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这部被称为“两团一戏,十年千场”的作品,实现了千场演出的目标。

原创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的创作题材源于青海可可西里,通过“藏羚羊”的独特视角来讲述人类保护珍稀动物“藏羚羊”的感人故事。以诗化的语言、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凸显了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大爱”的主题。著名戏曲作曲家朱绍玉面对《藏羚羊》演出千场的成功非常激动,他说:“我这一生写了177出剧目,其中演出场次最多的就是《藏羚羊》。现在有很多剧目,投资了上千万,排演了几个月到半年,但只演出几场就放下了;能演到十场以上就不错了;演到50场到上百场已经很罕见了;而像《藏羚羊》这样能演了十年,演出超过1000场的,简直是奇迹!非常值得大家关注。”

朱绍玉表示,《藏羚羊》的成功,与浙江京剧团和青海京剧团两个院团独特创新的跨省合作模式密切相关。

2002年,青海省演艺集团委托天津艺术学校培养43名京剧学员。通过5年的系统学习,学员们掌握了较系统、专业的京剧表演艺术,2008年,这43名从天津艺术学校毕业的京剧小演员,年仅十几岁,热情活泼,充满朝气,恰似一群可爱的小羚羊,急需一部合适的剧目培养和锻炼这支队伍。而《藏羚羊》从剧目选材、表演形式和风格样式上,就是一台为他们量身定做的适宜之戏。

同时,在全国戏曲界享有盛誉的浙江京剧团又是全国京剧院团中创作演出京剧儿童剧比较成功的一个团,先后创排了不少优秀儿童题材剧目,在戏曲儿童剧创作上有丰富经验。因此,青海京剧团与浙江京剧团决定共同合作,最大程度整合两团的优势资源,开启一次跨省合作。

构建了强大的创作阵容,著名剧作家王勇担任编剧,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出任总导演,著名作曲家朱绍玉担任音乐设计,奥运会开幕式舞美十大设计者之一王欢担任舞美设计,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资深灯光设计师胡耀辉担任灯光设计。创排初期,主创人员开始到青海采风,对藏羚羊的生活习性和当地的民俗进行了深入体验。翁国生导演与主创团队先后几次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可可西里生命禁区,流着鼻血、背着氧气瓶进入藏羚羊的栖息地考察采风。

翁国生说,刚创排时,唱惯了青衣与花旦的女演员们,根本接受不了藏羚羊的动作;而乐队也要将青海花儿、藏歌、佛歌与京剧音乐相结合。朱绍玉也说:“创作一出京剧儿童剧是很难的,因为京剧中有生旦净末丑,没有给儿童设计的专门唱腔。因此在这样一出新创儿童京剧中,为儿童和动物演员设计唱腔,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课题。我们在演出过程中,会根据观众反馈不断调整完善唱腔和音乐。翁国生导演还运用了舞蹈的程式,设计了狼舞、藏羚羊舞,让孩子和大人观众都爱看。”

2008年7月31日,《藏羚羊》在杭州成功举行首场演出,接着在青海人民剧院演出,得到了两地观众和戏剧专家的好评。2009年3月,《藏羚羊》第一次踏上了巡演的征途,先后在浙江嘉兴、嘉善、绍兴等地为中、小学生,幼儿园演出共206场,受到广大师生和观众们的热烈欢迎。三伏天的江浙地区酷暑难耐,演员们在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下,身着藏羚羊、雪狼等毛发厚重的演出服装,坚持一天两到三场的演出,大多数服装来不及脱下晾干就继续穿着演出了,许多演员都捂出了痱子。但演员们还是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圆满地完成了每一场演出任务。

十年来,《藏羚羊》演遍全国,“藏羚羊”的形象通过京剧舞台独有的视角和魅力,将观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华水塔”,重新唤醒人们记忆中的那个机敏、灵活、温和、顽强的高原精灵,号召人们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共建和谐家园。该剧无论是在连续演出场次,还是在观众人数上,在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历史上都是最佳纪录。如今,《藏羚羊》已经荣获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大奖”、“文华剧目奖”、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等众多荣誉,深受各界好评;并且圆满实现千场演出的宏愿,实现经济收入300余万元。这是青海与浙江两省京剧院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共赢发展的结果,已成为东西部两地跨越式合作的成功典范。

资深戏剧评论家谭志湘说:“《藏羚羊》既是民族的、本体的,又极具现代感和前卫性,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部洋溢着时代特征、蕴含着人性哲理的现代京剧。”今后,两团还将认真总结十年以来在创作、演出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合作经验,进一步加强青海与浙江两地文化交流,为今后的剧目创作、演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真正实现《藏羚羊》作为国家舞台精品保留剧目的价值,将“藏羚羊”这一“高原精灵”展现在更多更广的舞台上,把“藏羚羊”团结、和睦、顽强的精神品格传播得更远。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1/10/content_595597.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