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名家

从心底流出时代的旋律——音乐家施光南留下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5-30 10:34:52 丨 来源:人民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图为施光南。(资料照片)

图为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剧照。

上世纪90年代初,施光南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称号,以纪念他对音乐创作的突出贡献;在2018年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人中,施光南也名列其中。近日,由浙江省出品、讲述施光南人生故事的原创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进京展演,随后又赴上海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观看北京演出之后,唱过他的歌、听过他的歌、被他的歌所影响的音乐人,相聚在以“致敬人民音乐家、改革先锋施光南”为主题的研讨会,研讨施光南何以能在短暂的生命中为我们写下那么多脍炙人口、丹青留史的歌曲。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艺界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奋斗方向。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的署名文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提到施光南等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

施光南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音乐人。他一生写了上千首歌,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妈妈》《月光下的凤尾竹》《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精品。那些优美的音符、饱满的激情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让无数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时代的召唤。

施光南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与他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时代共鸣的激情、坚持为人民而歌的真情是分不开的。

为时代立传,是施光南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他以一首《祝酒歌》抒发全国人民欢庆胜利、憧憬未来的欣喜与豪迈,引起广泛共鸣,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就会驻足聆听。这首歌的演唱者李光羲一直保留着这首歌的录音,随时播放给热情的听众,听到这首歌,大家的思绪会立刻回到40多年前,感慨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祝酒歌》和《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传唱,使施光南有了“时代歌手”的称号。

《打起手鼓唱起歌》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展现出各族人民无比热爱家乡、努力建设祖国的豪情与信心;一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表达青年男女纯洁爱情的同时,寄托着动人的家国情怀……施光南对改革开放的讴歌、对新生活的热爱,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女士回忆,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是晓光先生拿着歌词到家里来,施光南一看歌词立马写出来的。他的音乐早已饱含在心中,不是绞尽脑汁,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对那个时代有异常敏感的触觉,总能找到与时代匹配的旋律与节奏。

为人民而创作,是施光南一贯的选择。唯其如此,他的歌才能唱进人民的心坎里。他一向重视深入生活,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中吸收营养,他写《孔雀向往的地方》,是到云贵地区体验生活后现场写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也是认真研究了新疆的民歌和民俗之后创作的,现在当地群众自己还在唱。他还提出了将“民族歌曲艺术化、艺术歌曲大众化”的理念,并在创作实践中使民族歌曲得到艺术升华。他的音乐语言新鲜活泼,风格热情瑰丽,富有民族特点和生活气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些歌曲,不仅滋养了人们的心灵,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歌唱家。

要创作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的音乐,是施光南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在施光南看来,歌唱艺术是人们心灵中崇高的审美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他从《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中看到了艺术的伟大价值,他要用歌曲铸起民族之魂、播撒祖国希望之光,让人们在真善美的旋律中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坚持原则,甘于清贫,为心目中最重要的宏大乐章呕心沥血。

施光南非常重视歌剧,他曾说,歌剧是反映一个国家音乐的整体水平的。他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创作了歌剧《伤逝》;而歌剧《屈原》更是他酝酿半生的梦,也成为他一生的绝响。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正值流行音乐开始兴起,艺术歌曲走入低潮,歌剧这样的艺术更显得“曲高和寡”,懂得欣赏的人很少。更何况,由于文艺院团普遍缺乏经费,歌剧即使写出来也很难上演。施光南当然明白面临的困境,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我就是要留给后人演!”歌剧被喻为舞台艺术里的“重工业”,是很难创作的,而他要证明:中国具有创作优秀大型歌剧的能力。

当时,写艺术歌曲的收入微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稿费只有30元,仅够买一张流行音乐会的门票。而以施光南的才能,出一盒流行歌磁带赚大钱是非常容易的事,他却断然拒绝了。在他看来,音乐是崇高的艺术,而自己的时间和天赋,绝不能浪费在其他地方。

“我希望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兵。用自己的笔,尽力地写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这是施光南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的发自肺腑的庄严承诺。他用优美的旋律、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这个诺言。

“我觉得作为一个创作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临终前回头一看,发现自己没有留下脚印。”这是施光南在鼓励别人创作时说的话,也是他自己的心声。而今,他创作的每一部精品,都成为他留在历史上的一个深深的脚印。

施光南留下的启示,对于当代音乐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发扬优秀音乐家的优良传统、高尚品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愿所有活跃在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能够像施光南一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自己的人生。

制图:蔡华伟 


原文链接: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530/c1013-31109689.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