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聚焦

民族男高音为何如此“低产”

发布时间:2019-06-06 10:32:31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6月7日,一场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举办的名为“放歌新时代”的民族男高音演唱会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演。

百余名民族男高音演唱家届时将齐聚一堂,他们当中既有以吕继宏、王宏伟、刘和刚等为代表的“60后”歌唱家,更有黄训国、于海洋、陈家坡、张明旭等年轻的“80后”和“90后”,几乎涵盖了国内全部民族男高音的师承体系。演唱会的曲目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许多民族男高音经典作品,创作歌曲包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北京颂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传统民歌则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情姐下河洗衣裳》《鸿雁》《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近年来广受欢迎的《西部放歌》《儿行千里》《父亲》《咱老百姓》与《礼赞新中国放歌新时代》等歌曲也将一一唱响。

本场演唱会还将特邀殷秀梅、张也、王丽达、王庆爽等歌唱家作为演出嘉宾,为观众带来《我爱你中国》《黄河渔娘》《祖国你好》《蒙山高沂水长》等经典歌曲。中国爱乐乐团将为本场音乐会担任现场演奏。

演唱会结束后,6月8日至15日,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国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研究会将在北京举办第二届民族男高音声乐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男高音歌者将探索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话题。

■观察

什么人会选择民族男高音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歌唱家郁钧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真的热爱,但这类人为数不多;另一类往往是出生在边远地区的苦孩子,他们接触不到芭蕾和歌剧,只能在田间地头唱着代代相传的山歌。这样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正是民族男高音有些尴尬的处境。

“年轻的民族男高音很难走到观众眼前。”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国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研究会陈永峰说。如今,相较于越来越被观众熟悉和认可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势头稍显疲弱。“其实,让老百姓说起自己知道的歌唱家,十个里可能有八个是民族男高音。”陈永峰举例,年长的如蒋大为、李双江、阎维文,年轻的如王宏伟、刘和刚,每一个都家喻户晓,但近年来,民族男高音却难出新人。

首先,提供给这种唱法的展示平台非常有限,各大剧场里,西洋交响乐和歌剧还是占大头,电视和网络空间上,哪怕如《声入人心》这样大热的声乐类综艺节目,圈粉的依旧是流行和美声;再者,优秀的作品也不多见,千人甚至万人都唱一首歌的情况屡见不鲜,就比如一首《拉住妈妈的手》,七年过去,仍然算得上民族男高音“曲库”里的新作品;另外,歌手们的声音同质化严重。“美声讲究到位,但民族讲究的是味道。”郁钧剑如此归纳。

原本是各有千秋的两种唱法,但如今,民族唱法的训练却开始向美声的标准化靠拢。陈永峰在为电视台录制节目时,曾不止一次听到导演们抱怨,大家的声音都太像了。作曲家们也为此颇感苦恼。“他们有时候告诉我,现在的歌手唱不了他们的作品,因为所有人唱出来都是一个感觉。”

为了更好地寻求民族男高音的发展方向,2018年,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中国民族男高音声乐艺术研究会成立了。迄今,研究会的千余名成员遍布全国。几次交流过后,陈永峰能感到,曾经存在于大家之间的门户之见消解了许多,他同样觉得,研究会的成立有利于改善歌手们声音同质化的问题。“当大家聚在一起时,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特点。”借助这次演唱会的机会,陈永峰希望能把有特点的好嗓子带到观众面前。“我相信无论是学术还是市场,都在期盼民族男高音的出现,但我们现在仍然需要大家的关注和帮助。”(记者高倩)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6/05/content_11887949.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