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沙龙

透视中华三千年岁月:庙会起源

发布时间:2019-06-14 10:30:40 丨 来源:北京晚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庙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庙会一般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庙会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祭与郊祭制度。为了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祖先神灵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了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发端。

与其他民俗一样,庙会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秦代庙会的内容仍以祭祀祖先与神灵为主。西汉时,道教初步形成,庙会开始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色彩。汉代刘歆所著的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记载了西汉长安城的杂史,书中记载“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皇帝侍祠”“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详细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与逐渐成形的道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相互影响。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儒教衰落。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以及政治上遭受压制的名士,都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魏晋南北朝以后,统治者也信仰佛教,广建寺庙,佛教寺院、道观都日渐增多,基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逐渐兴盛起来。

北魏时期,佛教盛行“行像”活动,就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还有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的盛会也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云集百货,摆摊设点,逐渐发展成了庙市。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辰,都要举行佛像游行大会,佛像出行前,洛阳城内各大寺院都将各寺佛像送至景明寺,于是,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唐宋时期,佛、道信仰都达到了鼎盛,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空前的影响。相继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在宗教仪式上,也慢慢加入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吸引大批民众前往观摩。不过,到了明代,许多庙会的性质已经开始转向市集,多数人是为了观光游玩或购买商品,而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末刘侗、于弈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其中记载的是北京附近庙会的情况,到庙会上游玩观光、看热闹的人,占了60%,购买商品的人占30%,而真正祭祀或拜谒的人只有10%。 (傅奕群)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6/13/content_11889274.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