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以数字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以记录、保存,并通过贴近年轻人审美喜好的方式进行互动,进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已经成为共识。除了近年来愈发火热的戏曲外,近一段时期以来,民歌这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形式也在互联网平台上大放光彩。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以“乡音·乡情·乡愁”为主题的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云南举办,本届民歌节首次将全国范围内的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集中展演,同时珍贵的音频资料也同步上线到数字音乐平台,不仅为全国各地的网友献上一份非遗大餐,也在互联网新媒体语境下为民歌搭建了全新的“文化空间”。正如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张刚所言:“原生民歌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体裁,实际上我们都是在本土民歌中成长起来的。近年来,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原生民歌的保护和发展,希望原生民歌节能够在社会生活、音乐生活、非遗保护中发挥作用,让民歌在我们一代代人心中传唱下去。”
那么,以原生态为特色的民歌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被年轻观众所接受并喜爱的?这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归功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互联网平台的积极推动。据了解,当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在线下火热进行时,酷狗音乐平台也同步上线了“淳淳乡音·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歌单,涉及21个少数民族,涵盖薅草锣鼓、黄河号子、象山渔民号子、吴歌等50个传统民歌种类。此外,用户在平台的音乐歌单中搜索“民歌”“民族”等关键词,也可以找到由专业音乐编辑以及专业听众整理的民歌曲目。数据显示,一些经典的民歌歌单播放量甚至已高达1800万次。
不过,数字化传播看上去简单便捷,实际却需要“慢工出细活”,因为缺少专业受众、资料难以统一管理保存是地方戏曲、原生态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传播的阻碍。“对于用户而言,找到自己想听的作品只需要手指轻轻一按,然而为了收录整理这些珍贵资料,平台需要召集专业人士和工作人员一起为上万首作品录入歌词、歌曲信息、作者介绍等资料,并为作品分门别类地贴标签。”数字音乐平台专业人士表示,地方戏曲、原生态民歌的数字化传播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浅尝辄止,仅仅将戏曲作为噱头只会适得其反,做好资料保护保存的基础工作是传承的前提。
此外,无论是戏曲还是原生态民歌,推动传统音乐数字化传播的关键是在保证传统音乐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创新,并聚焦新生代听众的培养。如,当下十分受年轻人欢迎的歌曲《花重锦官城》和《月照长安新》便是地方戏曲元素与古风音乐、流行乐结合的产物。其中,《花重锦官城》由成都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王超献声,歌曲开头正宗的川剧唱腔为整首作品增添了浓郁的传统味道。《月照长安新》则邀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的齐爱云,在歌曲中加入经典的《打金枝》选段,歌曲开头的秦腔令网友感到惊艳,同时与古风音乐的结合也为歌曲整体增色不少。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完美融合,让这些作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线后迅速走红,有网友如此评论:“古老的川剧、秦腔与时下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古风音乐,碰撞出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还有对新时代的讴歌。”
的确,对于尚处于音频资料数字化转化阶段的原生态民歌来说,地方戏曲的数字化传承经验值得借鉴——以“留住传统味”为根基,在平衡好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年轻人之中的影响力重获新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文化艺术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整个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原文链接:
http://shangjie.lnd.com.cn/lianmeng/2019-08-16/28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