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风国韵

非遗传承人谈庐剧传承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布时间:2019-09-02 11:28:56 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8月30日晚,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扶持,合肥市委宣传部立项投资,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庐剧大型原创剧目《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在安徽大剧院首演。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图

中新网合肥8月31日电(记者张强)8月30日晚,安徽大剧院热闹非凡,庐剧大型原创剧目《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在此首演。对于“庐剧人”来说,这是件喜事、大事。多位庐剧传承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表示,庐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庐剧,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等,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2006年,庐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情:从1929到1989,从16岁到76岁,青丝变白发,陶荣的守望历程跨越了整整六十年。六十年来,她把对继田哥的那份长长思念与牵挂化作了手中丝线,一针一针地绣进了一双又一双充满期盼的鞋垫里。终于,在一千四百四十双时,她等到了继田哥的消息!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图

庐剧《等不到今生等来世》主要角色和演员都是由合肥市庐剧院青年演员及庐剧小班学员担纲,演员老中青小四代共同演绎这部诉说等待与守望的新庐剧。 张强摄

花甲之年的庐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冰介绍,庐剧的传统唱腔分主调和花腔两部分,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早期庐剧用锣鼓伴奏,主要有堂锣、大锣、小锣三件打击乐器。

谈及庐剧的传承发展,黄冰坦言,庐剧分东路、中路、西路等多个流派,庐剧要想走出安徽,面向世界,就必须融合发展。“语言的不通,严重阻碍了庐剧的发展,近期,我们老一辈庐剧人就在商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剧照。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图

1971年,小学还没毕业的黄冰就进入合肥市庐剧团当学徒,至今没有离开过庐剧。2010年退休以来,黄冰依然发挥余热,在学校授课,帮助剧团复排传统庐剧剧目,这次应邀参演庐剧《等不到今生等来世》。

黄冰说:“对于庐剧,放是放不下来了,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后上台会越来越少。只要庐剧团不散,我就还要为庐剧干点事。”

《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剧照。合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供图

当晚,黄冰的老师——“庐剧皇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丁玉兰也来到剧院观看了新戏。古稀之年的丁玉兰不忘一颗戏曲心,至今活跃在庐剧传承的路上。开设老年大学、教学、排戏,丁玉兰过上了比退休前还要忙碌的生活。正因为有丁玉兰、黄冰等这样一批文化坚守者,庐剧才能在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合肥市对庐剧的传承发展高度重视,专门出台了一批政策,为庐剧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撑。更有合肥市政协委员建议设立“合肥庐剧节”,完善庐剧人才选拔培养体系。

庐剧电影《妈妈》、青春版大型庐剧神话剧《白蛇》、大型原创古装庐剧《三孝口》……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庐剧近年来频出新作品。黄冰认为,自2010年文化体制改革以后,政府财政对传统戏曲支持的力度加大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庐剧的发展,这对于庐剧来说是机遇、是春天。

“但光靠政府的支持,自身不努力也是不行的。”黄冰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剧团、演员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业务水平,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演老百姓喜欢看的戏,才能更好地融入市场。要发展好,首要条件是留住人才,演员要放开眼界,不断吸收各个剧种好的东西。

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当晚出演了新戏《等不到今生等来世》女主角陶荣。她告诉记者,该剧以打造戏曲精品剧目为目标,力争在剧作、音乐、表演、导演和舞美等五方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呈现。“老中青小四代庐剧演员同台演艺,年龄相差40多岁。这部剧也锻炼了年轻演员。”

段婷婷说,近年来,合肥市庐剧院抓住机遇,乘势而为,在传承经典剧目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赋予经典故事新的旋律、新的生命力,相继创作了多个深受观众喜爱的新编剧目;为适应国家政策宣传的需求,该院还创作了一批反映扶贫题材的新剧。

段婷婷介绍,针对现在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从事庐剧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合肥市庐剧院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在人才培养上,力求“80后”会演,“90后”能挑起重担,“00后”能够培养出师,使得优秀剧目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原文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8-31/8943523.s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