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幕演出前,小琴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大厅表演。 记者 方非 摄
伴随着中央芭蕾舞团和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的精彩表演,上周六晚,“打开艺术之门”2019年暑期艺术节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落下帷幕。在58天的时间里,70场精彩演出、11个艺术夏令营和12场艺术讲座接连登场,共10万人度过了一个满载艺术的欢乐夏天。“打开艺术之门”举办20多年来,有人通过这个舞台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更多人在这里走近艺术,让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业内新秀提供舞台
闭幕演出当晚,演出尚未开始,音乐堂大厅就已成为欢乐的海洋。大厅一侧的体验区中,前来观看演出的小朋友们正在为艺术节的主题手绘图填色;另一侧还有几位小琴童,先后带着琵琶、胡琴和竖琴演奏,吸引不少家长和小朋友驻足欣赏。
这些小琴童都是“打开艺术之门”培养长大的孩子,演奏琵琶的甘莎菲今年11岁,她连续四年参加琵琶夏令营。她原本就读于普通小学,因为在音乐堂与琵琶结缘,去年考学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走向专业演奏之路。“明年我还想来这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和合作。”甘莎菲说。
“打开艺术之门”不止带领小朋友接触艺术,还为更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提供成长的平台。刚刚摘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圆号组金奖的曾韵只有19岁,他刷新了中国人在国际顶级赛事里铜管类的最高获奖纪录,今年的“打开艺术之门”就有他的身影。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学生郑力睿,已连续两年在艺术节中登台,参加“打开艺术之门”的经历让这位“00后”的古典音乐新秀领悟到“自己是有社会责任的”,“希望自己可以推广古典音乐,丰富人们的生活,让更多人喜爱并参与到音乐之中。”
“‘打开艺术之门’已经举办20多年了,我们常说原来自己来看演出的孩子,现在都成了爸爸妈妈,还带着他们的孩子来看演出。”中山公园音乐堂总经理徐坚说得特别自豪,“更让人高兴的是,有很多年轻人通过我们的平台,走向了专业的艺术舞台,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我心里特别高兴。”
为山区儿童提供机会
除了舞台上的演出,11个艺术夏令营也是“打开艺术之门”的大热门,开放报名时,短短两个小时就有超过800人报名,不少场次更是“秒光”。“现在夏令营好像比演出都火了,好多家长都是冲着这个来的,掐着点报名,还有不少从外地带着孩子来参加。”徐坚笑着说。
今年,夏令营的舞台还迎来了12位特殊的孩子。他们来自江西省新余市良山镇第一小学,朗诵夏令营艺术总监、著名朗诵艺术家徐涛的“聆响·行歌”团队在该小学设立了艺术教育公益课堂。“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他们的时候,当时他们已经跟我们艺术教育公益课堂的负责人黄谦老师学过吟诵。”徐涛回忆,“当时下着雨,他们手里什么道具也没有,干净质朴的表演一下就感染了我。”于是,徐涛决定自掏腰包带他们来北京。
第一次来祖国首都,还是来紫禁城园林的中山公园音乐堂参加夏令营,这群小家伙激动得好几天睡不着觉。经过夏令营的学习,他们登上音乐堂舞台,一边朗诵诗歌《出塞》,一边以戏曲中“做功”的形体动作表演,气势十足。其中,11岁的小学生张钰煊非常投入,虽然他在台下说话时还带有一点方言口音,但站到舞台上他表演得像模像样,十分卖力。
张钰煊的妈妈江女士也是该小学的校工,这次也跟着学生来到北京。看着自己孩子的表演,她激动万分,“乡下孩子以前出来见人都躲在大人后面,学了吟诵之后,见到人大大方方出来说话打招呼。”在一旁指导的徐涛也感慨:“山里的孩子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城里孩子没有区别,我把他们从山里带出来,希望北京的观众也能看到他们的表演,一定会觉得震撼!”
为普及艺术坚持公益
“打开艺术之门”举办20多年来,公益低票价也是它的亮点,今年的票价依旧保持在20元至100元之间,会员还可以免费参加名家讲座。“公益就是我们的初心。”徐坚说,票价虽然便宜,但在这登台的艺术家都是顶尖水平,“为孩子的事儿,我们一点不敢马虎。”
朗诵艺术家徐涛曾多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但朗诵夏令营今年才是第二年举办。“我一直不怎么做孩子的项目,其实这么多年不少家长都问我‘办班吗’,还有人跟我说,在保证经济零风险的情况下让我教孩子,我都没答应。”徐涛说,他是真的“不敢做”,“教孩子的责任太大了,你不能打着文化的旗号瞎弄,钱是赚到了,但孩子就会对这门艺术产生厌恶感,以后有可能再也不来了。”
出于对“打开艺术之门”理念的认同和多年的了解,去年徐涛第一次开办朗诵夏令营,今年他向徐坚提出,想在夏令营中专门开辟一个和家长对话的环节,“目前商业性的朗诵班不少,但大多数只教技术的东西,教得还不对。”徐涛想和家长当面聊聊,如何辅导孩子朗诵,如何通过朗诵传承传统文化,“如果家长们不了解这些,孩子从夏令营回去说不定就又被带偏了,那不就白学了吗!”
“‘打开艺术之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会不断发现艺术普及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说到这,徐坚特别感谢艺术家们,“他们又是演出又是举办夏令营,我们能给的钱那么少,但他们还是愿意来,还都是带着精心的策划来。”因为在这里登台的艺术家们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最需要留住的观众,只有做得足够好,才能一传十、十传百。“我们不仅仅是想让观众花几十块钱看场便宜的演出,而是让他们走近艺术,真的喜欢上艺术,把艺术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徐坚说道。(记者 韩轩)
原文链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9/02/content_12301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