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用爱放飞梦想 用心点燃希望:川大歌会上的支教故事

发布时间:2019-09-17 17:19:19 丨 来源:中国网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青春里的希望,一年一年温暖了孩子,我们的手从未离开”,动听的歌声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体育馆轻轻响起。来自凉山州昭觉县的彝族老师罗军弹着吉他,支教老师和学生大手拉小手,在“放飞梦想”四川大学青春歌会的舞台上轻轻唱着青春里的誓言。舞台上的三个孩子满含泪水与老师相拥,她们已经很久没见到这些老师了,这些还要从四川大学成立了20年的研究生支教团说起......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腹地高海拔山区,山路崎岖,交通闭塞,目所能及之处都是延绵不断的陡峭山峰。这里的孩子们住在海拔三千米长期处于零下五摄氏度的低温的大山深处,他们每天都要拖着瘦小单薄的身躯,辗转艰险山路好几里才能到学校,他们做梦都想读书。

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四川大学就是全国首批加入该项目的22所高校之一。从1999年-2019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246名研究生,深入四川大凉山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书写别样的青春篇章,成就二十年的支教扶贫接力。

2010年,四川大学支教团迎来了第一位女团长,那就是十二届支教团团长吴银雪。在进入支教团之前,她是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学生骨干。支教理想点燃了她青春的火焰,从此与支教团共同书写了“相遇”、“成长”、“传承”的故事。在实现支教梦想的路上她努力追逐优秀,在不负支教使命的历练中奋斗成长。开展“索玛花儿”资助计划、首次创办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彩虹知语堂”项目、完成永乐乡福源小学的修建、开展“瓦西小学”的专项帮扶------在当时很多乡村未通公路的情况下,她和支教团员一直用脚步丈量着那里的土地。一年的支教经历坚定了她陪伴学生成长的信念,绵长不绝的牵挂更让她成为一名支教团指导老师,将继续指导一届又一届的支教团奔赴大山,为孩子们的成长、服务地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2013年,曹礼勇参加了四川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一所民族村小的支教老师。一条拉哈日呷河将学校河对岸第瓦布谷立村分隔开来,村里的孩子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通过拉哈日呷河上一座简易吊桥,在趟过一条齐膝深的小河才能到达学校,一旦雨季山洪爆发,汹涌的拉哈日呷河水倒灌入小河,将彻底阻断孩子们的上学路。山里的雨来得急,泥泞山路、汹涌河水,一次暴雨之后,让曹礼勇没想到的是,班里的孩子一个不少全部坐在教室里。“个子高的背着个子小的”,他们就是这样趟过湍急的河水上学。那里的孩子们,为了上学哪怕要翻过一两座大山,也没有人叫苦。从此,曹礼勇下定了为孩子们修桥过河的决心,三年为大山筑起三座孩子们上学的绿色通道。

2016年四川大学本科毕业的罗杰,做出了前往昭觉县支教一年的选择。作为四川大学第18届支教团团长,支教期间,他每天两三点才睡,半夜写材料和准备计划,累了就直接睡在沙发上。在这一年里募得善款31万元,为260余名贫困学子解决读书上学的后顾之忧。拉尔三姐妹就是通过这些资助获得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她们失去了父母,三个孩子挤在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小小年纪就要担起生活的重任,转个身都需要小心翼翼。尽管生活困苦,她们依旧乐观坚强,支教成员们了解到她们的情况后开始帮助她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支教结束了,但对孩子们的牵挂没有结束,他们留下电话号码让孩子们有困难联系他们,但是这通电话,孩子们从来没有机会打过去。因为,新的一届老师又来到她们的身边,这种接力目前已进行了三年。

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就是大凉山的孩子们通往梦想道路的桥梁,是指引孩子们求学前行的明灯。支教老师,日复一日,走在无悔的青春旅途上,流过汗流过泪,也留下幸福。在播撒爱的同时也在收获爱与成长。一位支教团成员曾在支教随笔中写到“孩子们的乐观是生活赋予他们的试金石,而我们也在努力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块璞玉。”支教故事在大凉山深处传唱,一年一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温暖了孩子,手牵着手从未离开。支教团的川大精神不仅在大凉山里传承,“凉山不凉,山外无山”的呼喊,激励着更多川大学子关注支教团,“加入支教团,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是越来越多的川大学生奋斗理想之一。

百年川大,大师云集,名人荟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报国方式。川大师生怀揣一颗赤子之心,风尘万里奔向山连蜀道,川大与大凉山的故事将一直继续下去……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