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中秋晚会上,歌手谭维维翻唱的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因大胆改编和风格魔性,引发网友热议,被批“毁童年”。翌日,曲作者许镜清发文质问,为何未经授权擅自改编。对此,谭维维在微博道歉,称希望再有机会演绎许镜清的作品,自己真正参与改编时,会好好推敲,尊重原作者的意愿。
作为几十年来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经典作品,《敢问路在何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相信谭维维选择此歌翻唱,应该也下了大气力,希望唱出新意。只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赢得掌声,反而招致批评。从艺术角度,很多网友认为翻唱不如原版好;更多的则是声援曲作者许镜清,认为作为知名歌手,不该如此无视版权。近年来,因为未经授权翻唱原创作者作品被起诉的案例时有发生,谭维维不可能不知情。谭维维的道歉似乎只是承认自己演唱没有“好好推敲”,闭口不谈版权,网友认为是避重就轻。
从前辈的手中接过经典的火炬,让经典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发扬光大,是后来者的光荣,也是义不容辞的使命。当然传承不是复读,不一定要简单模仿,理应赋予时代特点,也可以融入个人特色,适当改编是一种常见手段。可改编不是“自作主张”,首先要取得原作者或相关继承人的授权,其次不能擅自加减乘除。前些天,经典儿歌《一分钱》被改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就是一个恶例,既侵犯了著作权,又改变了原作的面貌。
改编,原本是向经典致敬的方式。但近年来,改编经典引发舆论非议的越来越多。各种晚会年会上,不少经典歌曲都被改编的面目全非。除了版权意识欠缺,一个公众忽略的深层原因是,众多改编者之所以敢于“下手”,是因为只知哪些作品是经典,却不知经典何以是经典。作家梁衡曾给经典下过定义:“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长期筛选的文化的精华,是保证文化传承的火种”,也就是说,经典之所以成经典,是因为其中的文化内涵,是其中承载的价值观,能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能赢得多数人的共鸣。
经典胜在内在气质,而非外在形式。以《敢问路在何方》为例,它胜在旋律,胜在歌词,更重要的,胜在词曲相融,唱出了每一个怀揣梦想、不畏艰难、戮力前行者的心境。将这样一个沉淀在公众心里的经典,改变为炫歌手唱功、刺激观众感官的作品,无异于舍本逐末。至于把“一分钱”涨到“一元钱”,更是暴露一些人只看重价值而忽视价值观,只强调时代感却忘了时代性的认识弊端。这些没有顾忌的改编,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致敬,而是有意无意间,在玩弄和消解经典。
创作经典难,改编经典同样难,超越经典更是难上加难,但也并非无路可走。敢问改编经典的路在何方?也许没有什么秘籍,但少挨骂的办法至少包括:不要为博眼球而改编,未经授权不要擅自改编,更不要为了出名赚钱而恶意改编。把经典的根留住,改编的东西才有魂。(贾亮)
原文链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9/17/content_12418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