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外经典

艾夫曼刷新观众对古典芭蕾认知

发布时间:2019-10-08 09:23:36 丨 来源:北京日报 丨 责任编辑:杨海乾


本报记者李洋

座无虚席!座无虚席!还是座无虚席!国庆节期间拉开帷幕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首周就创造了四座皆惊的奇迹。创造奇迹的是国际顶级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亲自率领的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他们带来的每一部作品都属于古典芭蕾范畴,但注重戏剧性和主人公心理变化的独特编排,配以演员高强度、高难度的演绎,刷新了人们对俄式芭蕾的认知,让激情、冲突、紧张甚至癫狂,也成了俄罗斯芭蕾作品的标签。

鲍里斯·艾夫曼对于中国同行来说并不陌生。他是曾来华援建的俄罗斯芭蕾专家古雪夫的学生,是白淑湘、赵汝蘅等我国芭蕾专家的“师弟”。他勇于创新的才华,早就被中国同行广泛认可。

此次舞团带来的《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993年,并于2007年首次来京演出。艾夫曼大胆地在舞台上创造了柴可夫斯基的二重身形象,试图阐述其音乐作品中悲剧感的来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指导了我几十年,给了我创作的能量。我一直试图了解,他这么有才华、这么成功,可他的作品为何充满悲剧性?”艾夫曼说,这部作品是他探究柴氏悲剧后给出的答案。整部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都来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一幕主要采用《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为配乐,四个乐章都被采纳,顺序也未曾改变,中间只穿插了一小段其余作品。第二幕主要采用了《C大调弦乐小夜曲》和《悲怆》的部分乐章。可当这些音符被用来解释作曲家自身悲剧的成因时,却带给观众无比剧烈的心灵冲击。柴可夫斯基内心的挣扎、碰撞、撕裂和无助,深深感染着观众。关于艾夫曼对柴可夫斯基悲剧给出的“研究报告”,有的观众看出是金钱资助和心灵独立的矛盾,有的观众看出与主人公的非正常恋爱有关,而在艾夫曼看来“折磨他灵魂的主要根源是他对自己差异性的压抑意识。”

第二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充分发挥了舞蹈善于表达情绪的天然优势,以生动的肢体语汇将安娜深陷其中并毁于其中的激情展现出来。“我发现中国观众非常熟悉托尔斯泰的作品,这部小说很厚,如果抛去其中的社会、哲学等话题,芭蕾舞其实可以最准确地塑造安娜的形象,甚至超出语言和词汇,准确表现出那让她走向死亡的激情。”艾夫曼的自信也得到了现场观众通过掌声给出的回应。

昨晚,第三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登台,虽然这部作品去年秋天刚来过北京,但依然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今年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艾夫曼与中国同行的合作还将延续。11月中旬,艾夫曼芭团在圣彼得堡将揭幕一座儿童舞蹈剧场,届时,中央芭蕾舞团的学员将与俄、德两国舞蹈学校的学员同台献艺,这些小学员们将再续芭蕾国际交流的佳话。

原文链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10/08/content_12421717.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