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聚焦

野外考察超越想象《旷野青春》展中国青年科学意识觉醒

发布时间:2019-12-16 16:18:43 丨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丨 责任编辑:郑乾


近期,一组名为《旷野青春》的短视频节目在新媒体端唤出狂劲的欢呼与理性的柔声并存的呐喊。纵观这组视频中的主人公,有跨越涛涛江河与泥泞沼泽,徒步10小时走进米堆冰川“钻木”的;有的人在香格里拉山中的牛棚烘烤收集到的种子;一个姑娘在西双版纳的田野间丈量大象的脚印;二人一同潜入水底,期望能找到历史遗留在那里的信息;潮湿的洞穴中,一名父亲用镊子小心地夹起蝙蝠翅膀上的蜱虫;长江之下,5000多米色调单一的幽暗管廊中,一群人正在为城市的万家灯火和缤纷生活努力着。

“冰川树语者”、“种子猎人”、“人象谈判师”、“海底拾遗人”、“隐形防线”、“驭电行者”,这群人的职业或许还太年轻,世界还来不及给他们定义取名,但他们热爱并为之奉献的这些工作代表着一种觉醒,他们在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这,很青春。而这群人,是科学工作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工作中会从事野外科考的科学人。

《旷野青春》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猎奇的大门。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在打破了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就是封锁的实验室”的固有印象之外,这扇传送门带来了一连串冒险故事和希望。

“海底拾遗人”所讲述的水下考古,听上去令人神往。事实上,在中国拥有一线水下考古资质的人目前只有172名。1988年出生的詹森杨正是他们中的一员。海底暗流涌动,危险性极强。水下作业时必须是两人同时下水,“考古现场”并不美妙,水下往往是一片黑暗,充满着未知情况和不可预估的危险,并且科考人员要与水底的泥沙比谁的动作更轻盈灵巧。他们与时间的赛跑,不仅受限于潜水的时长与次数,更受限于文物留在历史中的时间。经常性的无功而返也非常打击人的积极性,但是为了解开历史的谜团并让这些发现照耀古今,詹森杨义无反顾地坚持着。

“种子猎人”中,张挺每年有1/3的时间在野外度过。他的背包中常年备着蛇药,他用撑开的伞收集种子,并会在牛棚中烧火烘干种子。回到实验室,他与同事将种子分门别类录入到软件中,在显微镜下观察种子,也要坐在电脑前修改论文。他的工作在当下很难产生“劲爆”的科技新闻,但他的目光显然指向了更远的将来。他一边做着这一切,一边希望这些种子永远也不会被用到。

“人象谈判师”一集中有三位来自三个民族的90后女孩,她们对于大象的理解与其他人不太一样。对于野生亚洲象,她们又敬又怕。西双版纳雨林中的大象与当地居民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人类不断地侵占与猎杀。三名姑娘走在田野间,走访村民,追寻大象的踪迹,用无人机观察大象行为,采集大象粪便以研究它们的食性和遗传信息。她们知道大象的灵性与智慧,也意识到它们的凶猛。她们从不说自己是在“保护”大象,而是寻求着人象“共生”的解决办法。

一些树的年轮,诉说着冰川的历史。原本想成为一名地理教师的朱海峰,在冰川中寻找着老树、病树和死去的树,钻取它们的树芯,通过年轮研究冰川的历史。当冰川褪去,高原上的树开始生长。当他看到山腰上枝干尚细,抽出嫩芽的小树时,会不无惋惜地说:“这树还这么年轻,证明前几年这里有过冰川,而在这几年这个冰川消融了。”

《旷野青春》中,这群人的讲述平静而克制,但是他们的眼里都有坚定的光。大自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为他们注入了活力,大自然演奏的复杂和弦也让他们的情感更充沛。艰难险阻磨炼了他们的意志、增强了他们的技能和创造力,科研使他们的头脑清醒思维缜密。他们的追求崇高,方法既看重基础也与时俱进,在千锤百炼中迸发出经得起考验的进步和情怀。《旷野青春》这张名片,讲述的是一个个人物的故事,凸显的是去脸谱化的人格。它揭示出:与其说科学高冷,不如说它高级、高雅。

《旷野青春》的画面有着众多的“新、奇、特”,也有着“阿中”自古以来特有的沉稳、大气与神秘。作为科普类节目,它没有照本宣科地公布科研成果,用力地解释科学原理,而更注重展现野外科考日常和人物独白,让观众去体验。好的科学故事,一直不缺听众。而为了讲好中国的科学人的故事,这是一次将科学通俗化传播,将理性诗意化表达的尝试。科学精神包含认真、严谨、实事求是,更在于不懈地追求、进步和创造。在令观众感受到自然界、科学以及科学人的魅力的同时,《旷野青春》传递出了科学精神和科学进步。作为短视频系列节目,再一次显示着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力量有多么不可小觑。

原文链接:

http://ent.cri.cn/20191216/332d2c4b-4463-41f4-944f-16f1a5a34b16.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