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苗嫩(右)指导年轻演员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为“婺剧梦”奉献余热
——记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离退休党支部
本报记者刘淼
他们平均年龄逾七旬,平均艺龄超40年,视艺术为生命、视观众为父母、视同行为家人;他们精益求精呈现国粹艺术、以身作则教导后学、时不我待推广戏曲文化……日前,由43名党员组成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离退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面对荣誉,这些老党员表示,这是党、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信任,是光荣也是鞭策,是对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肯定,更为今后“守正创新、培根铸魂”指明了方向。
艺无止境精益求精
从小学艺,把婺剧艺术作为终生事业,老艺术家们深知艺无止境,即便已经退休,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从未停止。
85岁的吴光煜塑造的最出名的角色是婺剧经典折子戏《僧尼会》里的“小和尚”,他凭此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称赞“把小和尚演活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演好小和尚在初春乍暖还寒时节蹚水过河的场景,吴光煜专门到婺江边,脱去鞋袜,在冰冷的河水里行走,从而找准了角色的神态和动作。“如果水是烫的,人的脚会本能地一下子缩回来;如果冷的话,脚收回来的速度就会缓慢一些。蹚冷水河时,人的脸部肌肉有些发颤,声音有些打寒颤,这些都要精准表达。”吴光煜说,只有不断接近真实,才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970年就进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刘智宏,唱功出色,而且致力于婺剧唱腔的理论建构——他的《婺剧声腔浅谈》一文被收录进浙江省首部声乐论文集中,另一篇文章《婺剧唱腔随谈》也在业内广获认同。“如果说我对婺剧有点贡献的话,应该是唱腔的突破。我继承并发扬了传统唱法,把婺剧唱得更细腻,声音运用更美、更合理、更科学,更好地用声音来表达人物情感。”经过多年探索,刘智宏深深感到,“以情带声”辅以“以声带情”,唱腔更感人。
2018年,在一位戏迷的热心支持下,退休后的吴淑娟根据录像资料,通过几个月的钻研练习,再现了婺剧名家周越仙的代表作《桃花霸》。吴淑娟介绍,《桃花霸》没有念白,没有唱词,只有背景音乐烘托氛围,表演全部由演员的身段完成,其中的翎子功更是几近失传的绝活儿。“《桃花霸》中的翎子功名目繁多,如‘燕子衔泥’‘凤毛麟角’‘水中照影’等。截至目前,我们已整理出翎子功58套,动作数百个。”吴淑娟说,“我们还把《桃花霸》整理成文字,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参考资料。”
不忘初心德艺双馨
因为热爱,所以他们乐为婺剧奉献一切。人民的需要就是责任,剧院的召唤就是命令,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离退休党支部的老艺术家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向后辈诠释着德艺双馨的定义。在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一干就是46个年头的刘智宏说:“因为‘喜欢’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才会想方设法地将婺剧艺术做好、做美,不计得失、不怕困苦、排除万难。”几十年的坚守,刘智宏轻描淡写地用“喜欢”两字概括。
朱云香从小对婺剧耳濡目染。“我父亲以前是锣鼓班的班主兼演花旦,我8岁开始学婺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婺剧是金华等地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为了看场戏,有人愿意走几十里地。”朱云香说,人民的热情是演员唱好戏的动力。曾经,朱云香从两米高台后翻身下来时,由于舞台灯光不到位,导致她头部触地,口鼻流血,她仍忍着剧痛完成了表演。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朱云香身体不好,但依旧舍不得离开舞台。2002年,她被查出得了癌症,然而确诊当晚她依然在演出,做完手术一周后再次登台。2019年10月,她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演出,表演途中因心脏骤停被送进了医院,所幸得到及时抢救。之后,朱云香接受了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出院后,她又继续演婺剧。“婺剧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朱云香说,知道戏迷等着看她的节目,就迫不及待想演出;看到学生练功退步了,就会很着急。
2019年4月,已经退休的苗嫩受邀出演大型婺剧现代戏《基石》中岩秀一角,不是主角,但演得很用心。“过了60岁,我的记忆力就不那么好了,很容易忘词。”苗嫩说,为此她默写强记,反复练习,每场戏结束,都要自查自纠,和剧组其他演员互找不足,琢磨、改进,争取一场更比一场好。
2019年9月25日,苗嫩的父亲去世,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早已接下9月27日在浙江杭州胜利剧院上演《基石》的任务。为了确保演出顺利进行,作为长女的苗嫩在送别父亲遗体后,马上忍着悲痛赶赴杭州,并在当晚登台演出。“《基石》所刻画的那个年代的故事,父亲给我讲过很多,我特别有感触。”苗嫩说,演出当晚,剧中婆婆被冻饿至死后主人公与老人痛别的情节,让自己触景生情,瞬间泪如雨下。因为这个角色,苗嫩荣获2019年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的优秀表演奖。
平日里,苗嫩跟着剧团走南闯北,指导年轻演员排练剧目,还时不时参加幕后的领唱和伴唱。“既然在舞台上,就要全身心投入。”苗嫩说,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婺剧给了自己很多,自己也想为婺剧做更多。
不遗余力教导后学
退休后,老艺术家们都自觉把为婺剧艺术“传帮带”当作自己的责任,在他们甘当绿叶、不辞辛苦的努力下,如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新人辈出,涌现出杨霞云、巫文玲、楼胜、陈丽俐、李烜宇、张莹等多位优秀青年演员,其中杨霞云、楼胜等人先后荣获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国家级奖项。
刘智宏认为,舞台念白的规范每个剧团都要重视。2015年退休以后,他就成为院里专授唱词和念白的老师。刘智宏说:“我们婺剧是地方剧种,台词、唱词不容易听懂,就更应该注重字的清准。”最近,刘智宏除了忙着跟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北上排新戏,还不忘给年轻演员“开小灶”,随时随地督促他们强化练习唱词和念白。
郑兰香退休后创办“八婺艺苑”和武义兰香艺术学校,为婺剧艺术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在2019年的浙江省青年演员大赛上被誉为“头牌女武生”的季灵萃,就是从武义兰香艺术学校走出来的。
虽然年事已高,但教学时,不管台步还是跪步,朱云香都会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一直到学生学会为止。所以,她的学生基本功都很过硬。朱云香在教学中总是将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先表扬,是为了让学生有继续学下去的信心,然后再委婉地提出缺点,让学生加以改正进步。
吴光煜值80岁时在迪拜用一场《僧尼会》为自己的演艺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但他为婺剧奉献的步伐没有停歇。如今,吴光煜不仅教学生,还常常“跑龙套”,为青年演员配戏。“有人愿意找我学,我就愿意教。”吴光煜说,有一次到外地演出,连不对口的歌舞团主角、越剧团花旦都来找上门,表示要学演“小和尚”。“有人接我的班,我觉得很光荣。现在剧团领导把我们这些退休老艺人当宝,让我们更有干劲。只要剧团需要我,我一定继续演下去、教下去。”吴光煜说。
推广普及砥砺前行
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婺剧、爱上婺剧,是老艺术家们共同的心愿。为此,他们下村庄、驻社区、进校园……用精湛的艺术、热忱的初心,为婺剧争取着一位位观众。
每个周五或周六,吴淑娟都会前往蒲公英(金华)国际艺术幼稚园、金华东市街小学等学校教授婺剧课。从着装到勾脸、从走台步到唱腔,吴淑娟教得耐心仔细,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在吴淑娟等老艺术家的指导下,蒲公英(金华)国际艺术幼稚园的孩子们两次在奥地利金色大厅表演婺剧,金华东市街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拾玉镯》《穆桂英挂帅》等剧目登上了央视。
“我最高兴的,还是如今喜欢婺剧的孩子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因为孩子学唱婺剧,也跟着了解、喜欢婺剧了。”吴淑娟说。
1995年退休后,朱云香仍然活跃,跟着文化馆进社区、上街道、送戏下乡。对于各类演出活动,朱云香都随叫随到,不计酬劳地到处宣传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等。据统计,朱云香先后扮演过70多个小品人物形象,2007年,更是凭借在金华电视台的方言轻喜剧《二十分可乐》中出演“林大妈”而成为为金华市民家喻户晓的“爱豆”。
82岁的朱云香依旧为婺剧的传承、发扬而奔走。她说,自己有一个“婺剧梦”——希望婺剧能被更多人传唱,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为了这个‘婺剧梦’,我会继续扎根婺剧事业,奉献余热,直到最后!”朱云香说。
原文链接:
http://epaper.ccdy.cn/html/2020-01/08/content_278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