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故事

相声演员复工记

发布时间:2020-04-20 09:49:35 丨 来源:新华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相声这一行当,离不了观众。”春节档过去了,元宵档结束了,情人节档也已消散,上海品欢相声会馆创始人之一的成海涛,眼巴巴瞅着一个个黄金档期走远。

4月2日,品欢复演。距离这家民营院团上一场的封箱演出,已过去69天。“我们成立12年来,即便中途更换驻场剧场,也从没有超过两周没演出的。”成海涛说。

上海大世界,四楼。三盏摄影补光灯将现场照得透亮,品欢的演员们春节后第一次重聚:班主兼另一位创始人金岩穿着黑色短袖,正让同行的演员帮忙画眉;徐强带来了吉他,找了个角落自弹自唱;最年轻的搭档吴春梦、沙庆庆,一人背一个书包,里头装着一蓝一红两件长衫,这是为即将开始的表演准备的。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现场观众的演出。一番纠结后,最终商定复演只在网上直播。

可是,演员们却兴致勃勃——太久没上舞台,所有人都想念那种身在剧场的感觉。

复演

“直播间要不要6点半就开?先让观众进来?”身兼直播主持人的金岩,看上去比平时演出前更紧张。他们给自己安了个新身份——驻场大世界的期待剧场复演的院团。

大世界仍未恢复开放,偌大的游艺区不见往日喧闹,除了品欢一行,只余几位摆弄着机器的摄影师。直播现场看起来仍维持着过年前的装饰,白色楼梯扶手上缠满了桃花枝,那原本是为一场盛大的国风游园会准备的。疫情突如其来,大世界匆匆关闭,时间好似暂停在1月25日。

演出所在的大世界四楼展厅,主打沉浸式体验,摆了不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老藏品,俨然是上海石库门弄堂的场景。金岩拎着小矮凳,挑了个书报亭的景,往矮凳上一坐,随手把快板放在面前的矮柜上,直播的背景就算搭建好了。“这直播演出,搁以往,叫作‘比仓促还仓促’。”

实际上,演员们来得很早,一个个提前来熟悉摄像机位置与演出流程,认真劲儿绝对超过平日。毕竟,这是漫长假期过后的第一次重聚。

往常,算上各个大小剧场的演出,品欢一年场次共两三百场。对惯于登台的演员们而言,不用排练就登台说相声,实在算不上难事。难倒他们的是对着一方屏幕,当一回主播。

距离7点半的复演还有10多分钟,金岩与提早涌入直播间的观众聊了起来。“都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没演出也不能闲着,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7点半到了,直播间敞开,观众从一百、两百,很快跳到一千、两千、三千,不停地送出“小心心”。金岩近视,在矮柜上又放了一个手机,以便及时观看观众反馈。

相声讲究抖包袱,金岩就拿直播间的音浪与观众送出的“可乐”埋梗,增加互动,间或秀几下快板。徐强依旧抱着吉他登场;吴春梦、沙庆庆换上长衫候在一旁,两人准备了个猜地名的段子。

这场相声直播,观众量比品欢演过的任何一场剧场演出都要大,但效果如何,他们心里没底。“相声直播能不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我们不清楚。”金岩说,“但演比不演好,有比没有好,怎么复演都是服务观众。”

直播

“直播永远不能替代剧场,剧场的价值就在于现场体验。尤其是相声,很强调现场的氛围感。”这是成海涛的坚持。

两位创始人想法趋近。金岩直言,尽管也拍段子、演短视频,但如果没有疫情,直播在他看来,就不是相声演员应该考虑的方式,“相声是以聊天的形式说笑话,得到现场观众反馈后,才能决定下一步动作。它是半即兴式的,是演给真人的。这与直播是矛盾的。”

不过,关于这次复演,直播早就定了,问题只是演出现场“带不带观众”。

一开始,复演的时间定于3月28日,一个周六。地点选在大世界一楼的露天舞台,原因无他——露天的环境,空气流通性好。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疫情防控形势都已向好,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尽管复演的难度相对更大,但暌违舞台已久的相声演员们“需要一场演出”。

“演是一定会演,也一定要演。”成海涛记得,第一次把“可能有演出”的消息发到微信群时,瞬时一呼百应。

成海涛同演员以及大世界的负责人一连开了好几次会,“摆在面前的有三个选择:带观众、带少量观众,或是完全不带观众。为了安全,最后还是敲定不带观众”。

“如果直播能让演员们聚在一起,那就要去试。”这是金岩的动力。

市场风向如何,要怎样活下去,民营院团的敏感度超过国有院团。在这座迈向“亚洲演艺之都”的城市,注册的民营院团总数已超过300家。

就在品欢复演的同时,由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牵头的2019年度上海民营院团绩效测评也在进行中。截至4月初,在汇总了82家民营院团演出信息的基础上,统计得出去年全年总演出场次突破1.6万场,总收入超过2.5亿元——数据与上一年相较,稳健增长。然而,疫情之下,今年的成绩单呢?是否必然留有遗憾?

遗憾

上一场演出在两个多月前,品欢留了遗憾。原本票卖得极好,上座率本该有八九成。然而,疫情消息传来,一记当头棒喝:有观众匆匆退票;坚持来剧场看演出的,也都戴上了口罩。

那是1月23日,品欢的己亥年封箱演出,地点在九江路上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人民大舞台。金岩与搭档马春然准备了《孟德回忆录》《三借芭蕉扇》《欢天喜地贺新年》;徐强、应时出演《彭客第一炸》;吴春梦、沙庆庆出演《外语专家》,都是各自的拿手绝活。

在上海,品欢有两个驻场剧院,一是黄河路上的长江剧场,一是豫园里的豫上海剧院。两个都是民营的小剧场,座位数两三百,演出频次也高。人民大舞台却不一样,剧场座位数足足翻了三倍,对于民营院团的相声演出来说,是十足的大剧场。

可是,己亥年封箱演出的上座率最终只有五六成。金岩上台前,为了活跃气氛,特意戴上口罩,准备了一个与口罩有关的段子,“但如果可以选择,谁乐意写这种段子?”这场相声演出最终少了点红火的贺岁气氛。偌大的剧场,观众们即便被台上包袱戳中了笑点,笑声也是闷在口罩中的。

对于品欢农历年底最重要的这场演出,吴春梦唯一的感受是“急匆匆”。他与搭档沙庆庆的《外语专家》是当晚头一个节目,此前在小剧场演出多次,每次台下都是笑声阵阵。但那一晚,半数买了票的观众失约,剧场空了一半,演出效果大打折扣。晚上8点演出结束,吴春梦与戴上口罩的演员们合影后,急忙往火车站赶,他订了9点半发车回老家的火车票。

那一夜,上海风雨交加。

当时谁也没想到,品欢的这场封箱演出,成为疫情来袭后的沪上最后一场文艺演出。封箱次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决定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取消各类大型公共活动。1月24日中午起,各大院团、剧院先后发布公告,宣布取消后续全部演出。

“疫情过后,我们能不能成为最早复演的演出团体?”成海涛无数次问自己。

停演

原本,2020年在成海涛的计划里,是一个突破性的年份——他计划把品欢每年总量200多场的相声演出,提升至300多场。

原本,除夕前结束全年工作后,演员们只给自己放了一周假,打算2月7日就在豫上海开箱。紧随其后的情人节档,成海涛订了中国大戏院的场次,打算大干一场。

这次停演的时间之长,超出了品欢所有演员的预料。

每年2月是上半年演出的旺季,春节档、元宵档、情人节档,售票火热的好档期接连不断。眼瞅着无法顺利开箱,成海涛只能紧急叫停了中国大戏院那场演出的售票。

错过大剧场,对两位创始人而言,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损失。因为从小剧场走向大剧场,这条路并不容易。

有个故事,成海涛、金岩两人经常讲。品欢成立后,有段时间,金岩经常路过兰心大戏院,他玩笑般感慨:“如果能在这里演一场多好啊。”转天,听到这话的成海涛就把场租交了。

“相声,相在前,指表演、表情;声在后,指说话、声音。太远了,看不清演员的脸,很难真正体会到相声的魅力。”六七百人的剧场,金岩此前没登过台,担心票卖不出去,焦虑得每天给票务公司打电话。“没想到,演出前十来天,票售罄了。硬着头皮演完,效果还挺好。”

这是品欢大剧场演出的开端,到如今,这个相声团体几乎每月都有一两场大剧场演出。成海涛很自豪:品欢时常登台的剧场,正是在剧场及展演空间最密集的“演艺大世界”。

“不过,遭遇疫情,今年的计划很难实现了。”成海涛算了一笔账:今年2—4月,三四百人的小剧场演出至少40场,票房损失150万元左右;而单单中国大戏院一场,预期票房也能达到30万元。

品欢相声会馆的大本营在虹口足球场附近的一个创意园区里,会馆的大门特意改装成了朱红色,门上安几个铜钉,颇有些传统韵味。春节后很长一段时间,街上少见行人,成海涛照旧天天去办公室上班。而演员们都各自在家,办公室终日只有他一人。“那是最愁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哪天才能复演。”

3月下旬记者第一次见到成海涛时,他刚刚与园区签完租金延期支付的说明。“演出行业靠源源不断的票房在支撑,而无论有没有演出,办公成本、工作人员成本一直都在。”他有时候也自嘲,“一整天最忙的事,变成了申报相关文化扶持基金。”

自救

没有演出的日子,成海涛一直在尝试自救。

3月8日是品欢上半年唯一的促销日。“我们出了套预售票,10张票380元,不限场次,全年都可以看。”没想到预售票成绩还不错,一共卖出了两三百套。成海涛拿这套票救急,缓解了一部分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看到了观众对剧场演出的期待。”

疫情阴霾之下,文化行业确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中小微文化企业的经营压力尤甚。上海已出台支持疫情期间文化企业“20条”。

但自救方为根本之计。成海涛、金岩与演员们花了大量时间,一同线上策划、创作、多地录制,完成了20来个融入相声、快板的公益性抗疫小作品。他们偶尔也能承接一些相关机构的抗疫宣传。“尽管收入不比正式演出,但可能比起同行还算好。”成海涛告诉记者。

在民营院团中,相声这行当,还谈不上旱涝保收。因此,不少相声演员都属于“斜杠青年”(指不满足单一职业的生活方式,选择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

在微博上,徐强首先是一名足球解说员,其次才是相声演员,当然,他还是位热爱吉他的民谣歌手。这两年,他又多了个身份——南昌川菜馆老板。2008年,徐强拜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为师,后加入“相声第二班”,在北京鼓楼西大街的广茗阁,一连演了17年。期间,他还给央广写过三年半新闻稿。两三年前,他回到江西南昌定居,由于爱吃川菜,就开了家可容纳十几桌的小饭馆,还混搭卖洋酒。吸引徐强的,是南昌的烟火气,“江西夏天,凌晨三四点灯火通明,大街上开着不少饭馆”。品欢有演出时,他就从南昌坐火车来上海,演完再回去,一直两地往返。

“90后”吴春梦、沙庆庆也一样。吴春梦和朋友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主要从事茶、花道、香、手工方面的公共文化活动,兼售卖茶叶、香、手工制品。沙庆庆则从事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相关的工作。

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或多或少波及到了每个人的“主业”。徐强的川菜馆,无论堂食还是外卖,开业时间都比往年延后。吴春梦的文化公司,春季活动基本都被取消,只能以春茶售卖为主,收入锐减到正常时期的三成。沙庆庆为自闭症儿童开设的课程由线下转为线上,但课程频次与学员都大为减少。

“更重要的是想念舞台,不上台就感觉生活缺少了点什么。”吴春梦说,剧场演出,就是演员的兴奋点。

最近,金岩写了个疫情期间相亲男女的段子,苦于“演不了”。“相声说的是及时感受,求快。一般只演当周的事儿,就连当月的都嫌晚。时间过了,这包袱就过了,没法演了,这是最担心的。”

“喜剧是刚需。不久后的将来,总有正式回归剧场的一天。现在还是看得到希望的。”眼下,成海涛反而不愁了,因为“只要在工作就不会慌”。他早早计划好了下一步:等疫情结束,哪怕“再把票价降一降”,也要安安心心把场子再度暖起来,“就像剧场离不开演员,相声演员也离不开现场观众”。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04/19/c_1125875485.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