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年和北京爱乐合唱团。供图/中山公园音乐堂
链接
杨鸿年,出生于1934年,江苏南京人,1958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1973年调至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指挥系任教。他于1983年创办北京爱乐合唱团(原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堪称中国合唱界的一面旗帜。三十余年来,杨鸿年秉承“爱和奉献”的宗旨,率领这支合唱团唱遍世界各地。
本报记者徐颢哲
昨天下午,北京爱乐合唱团发布讣告,北京爱乐合唱团创始人,中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学术委员、指挥系教授杨鸿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6日13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根据爱乐合唱团官网发布的消息,将会在7月28日、29日9时至18时进行追思会。
杨鸿年表演艺术以及在合唱训练方面的造诣独具一格,在国际上被誉为“真正掌握合唱艺术奥秘的大师”。他指挥的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童声合唱被奉为经典。如今,杨老乘着歌声的翅膀走了,但合唱艺术依然会被后继者传承。
“一直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坚持”
事实上,从去年初至今,杨鸿年一直处于昏迷状态。杨鸿年之子、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力透露,2019年1月24日,父亲带着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孩子们到黎巴嫩联合国维和部队总部,参加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的“和平颂”演出,但在迪拜转机飞往黎巴嫩途中,因为旅途疲劳,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1月30日,杨老被送回国治疗后,一直昏迷。杨力表示:“父亲在昏迷期间一直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坚持,一直到这几天病危。”
杨鸿年的家人都是搞音乐的,这些年为北京爱乐合唱团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爱人、儿子、儿媳、女儿、孙子等家人都深度参与到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工作或活动中。近几年,杨鸿年还会身体力行亲自指挥,不过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长时间站立着指挥孩子们合唱,一般都是坐着,但是在高兴之时依旧会站起来指挥。
“唱歌的孩子不学坏”
旅法音乐学者赵越胜曾在他的《天使之声——杨鸿年指挥艺术浅议》一文中提到,杨鸿年要教孩子学会真正的歌唱,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唱歌的孩子不学坏”。这是他心中一个坚韧的信念,也是他以歌育人的初衷——三十多年,他慈爱的目光,使怯懦的孩子勇敢了,腼腆的孩子自信了,木讷的孩子敏感了,懵懂的孩子聪慧了。
三十多年来,杨鸿年培养了一批批热爱音乐的孩子。北京爱乐合唱团根据孩子不同的音乐基础开设很多班级,从启蒙班到视唱练耳班,再到预备2队、预备1队,最后到演出队。
乐评家景作人评价道:“杨鸿年教授对童声合唱有着一套完整而富有成效的方法,他是中国合唱事业的一面旗帜,他训练出的童声合唱团声音纯净统一,技巧高超,可以与世界上的一流童声合唱团媲美。”在他看来,杨鸿年的逝世,是我国音乐界的巨大损失。
“合唱指挥艺术的一个时代过去”
北京爱乐合唱团2019-2020演出队有一个近300人的家长微信群,得知杨老去世,从26日傍晚开始,这个群里就不断出现流泪和蜡烛的表情,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
此前杨鸿年给孩子们上课所在地是中央音乐学院合唱研究所,这座二层小楼被大家称为“小白楼”,杨鸿年在二层办公。一位家长在群里感慨:“本来期待大家敬爱的杨老师能再次回到小白楼,给他热爱的孩子们上课,没想到竟成了永别。”
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很多孩子从五六岁就跟着杨鸿年学习,一直坚持到中学。杨鸿年曾带着北京爱乐合唱团多次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运营方、北京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坚说,北京爱乐合唱团不光是全国最好的童声合唱团,更难得的是孩子们从小都在一起训练,非常有团队意识。这正应了杨鸿年经常说的那句话——合唱团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作为同行,指挥家谭利华与前辈杨鸿年在工作上曾有过很多交集,听闻杨鸿年去世的消息,他感叹“还是很吃惊的”,“可以说,中国合唱指挥艺术的一个时代过去了!”在谭利华心目中,杨鸿年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老先生,“他自己曾经说过,把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合唱事业上。除了成人合唱,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儿童合唱,他带领太多孩子走进音乐、走进合唱的世界。他一直在践行一点,儿童合唱教育至关重要,关乎中国全民的合唱水准不断提升。可以说,他为中国合唱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原文链接:
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7/27/content_12473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