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英模形象:从生活走向戏剧,从舞台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20-08-25 13:17:56 丨 来源:央广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将现实中的英模人物转化为舞台上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一个优良传统。近年来,随着现实题材剧目的持续升温,以英模人物成长经历或先进事迹为表现内容的英模题材戏剧再度成为热点,戏剧家以巧妙构思和生花妙笔为当代戏剧人物画廊增添了一系列英模形象,使英模题材戏剧这一重要的戏剧类型进入了成熟期。

英模人物如何从生活走向舞台?又如何从舞台回归生活?前者是一个戏剧创作问题,决定着英模形象是否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后者则是一个戏剧传播问题,决定着英模形象承载的时代精神能否获得最大范围的接受。面对这两道亟须解决的难题,戏剧家或许可以在近两届分获文华大奖的豫剧现代戏《焦裕禄》和话剧《谷文昌》那里找到答案。

“这一个人物”从生活中来愈发生动

任何题材与类型的戏剧都是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所谓鲜活是指人物形象要血肉丰满,有真实的情感反应,英模形象亦是如此。将真人真事改编为戏剧,看似容易其实非也,特别是以“非奇不传”为理念的古典戏曲并未给今人留下多少描写真人真事的经验,如果将英模事迹照搬到舞台上难免会陷入“文件戏”和“应景戏”的泥淖,过度虚构或刻意拔高又有与真人真事不符之嫌,最重要的是这两种方法均有可能导致英模形象的失真,使戏剧的主题表达大打折扣。

深入开掘人物的情感世界,以生活细节来刻画富有生活质感的英模形象,是《焦裕禄》给人的重要启示。在豫剧《焦裕禄》之前,已有多部影视剧和舞台剧讲述过焦裕禄的事迹,李雪健饰演的焦裕禄更是银幕上的经典形象,豫剧即便不能超越前人也不能重复,该剧截取了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后带领人民治理“三害”的一段往事,用焦裕禄对灾民、技术员和妻女的三声“对不起”分别表现了他为官、为夫、为父的一面,饱满而立体地展示了焦裕禄的精神世界。最有戏剧性也最为这个英模形象增色的一个细节,是私购议价粮一事被人举报后,前来调查的地委专案组顾组长劝告焦裕禄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政治生命,夹在专案组组长和饥饿群众中间的他沉默了,沉默也是舞台动作的一种,此刻的沉默显示了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这是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情感,而在这金子般的沉默之后是情感的爆发,焦裕禄以“让群众吃上饭错不到哪里去”的担当意识,顶着压力分粮给群众。通过多个生活细节来考验焦裕禄的情感反应,写尽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豫剧《焦裕禄》的成功不敢说超越了前人,它至少为舞台留下了“另一个”焦裕禄。

独特的个性也是提升英模形象生活质感的有效途径,以往许多英模人物总是给人以严肃、古板的刻板印象,常因缺乏人间烟火气而不被观众认同,话剧《谷文昌》因为塑造了一个接地气的英模形象而从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同为县委书记,谷文昌在东山县与焦裕禄在兰考县做的工作几乎无区别,除了将“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谷文昌也是带领百姓脱离贫困和抵抗自然灾害,题材、情节、人物身份的相似很容易使舞台上的谷文昌成为“同质化”的英模形象。话剧《谷文昌》的书写,没有走常规路线,而是将谷文昌塑造成一个风趣幽默的英模形象,遇到困难他也会抱怨、泄气,他与百姓打成一片,从不端着架子,与同事之间互称对方为“驴”也很有生活情趣,他拿出工资接济百姓而与妻子周旋,被妻子识破之后的窘态令人忍俊不禁。该剧中大量穿插了谷文昌与妻子之间的故事,谷文昌将妻子的嫁衣送给村民,这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生命垂危之际他还给了妻子一件新衣,弥补了对妻子的亏欠。《谷文昌》虽写了英模人物的负面情绪和家庭生活,丝毫没有损伤英模人物的精神高度,反而令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英模形象。

从生活出发,将英模人物置于危机和困境中考验他的情感反应,把英模形象当成一个有生活质感的“人”而不是“概念”去做细致入微的刻画,是这两部作品给当代戏剧家提供的成功秘诀。

“那一个形象”被艺术激活重回百姓身边

英模之所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里,一个英模的出现可以激发起人们对国家、民族、事业和家庭的热爱,英模题材戏剧是主旋律作品中最重要的板块,承载着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它的传播范围越广,社会与文化效益就越高。对戏剧家来说完成一部优秀的英模题材戏剧和塑造一个鲜活的英模人物形象只是第一步,让英模形象从舞台回归生活,在现实中做人民的精神引路人,同样是当代戏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可否认,当代人欣赏艺术的方式多种多样,接触英模事迹的途径也五花八门,戏剧艺术的观众人数减少,它在人民生活中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戏剧舞台上不太可能再出现那种家喻户晓的作品,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人民不再需要戏剧,不再期待精品力作的出现,戏剧家也不应因此而降低英模题材戏剧的艺术标准。豫剧《焦裕禄》里“百姓歌”的浩然正气同样可以在不同人群里引起共鸣。

戏剧家的习惯性思维是将观众请到剧场来欣赏英模题材戏剧,现在要扭转思维方式,将英模题材戏剧送到人民中间。

“请”是被动,“送”则是主动,越是优秀的英模题材戏剧,越是应该主动将戏剧里的“那一个”被艺术激活的形象送回到百姓身边。豫剧《焦裕禄》自2011年5月在河南省首演以来,先后赴北京、湖北、河北、新疆、四川、山东、湖南、江西、上海、安徽、山西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让全国各地的观众在剧场里受到了焦裕禄精神的感染与鼓舞。话剧《谷文昌》自2017年首演以来,也在多个省市演出,让观众近距离从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两剧的演出单位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作品送进高校,并且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高度好评。两个剧目将戏送到全国、送进高校的底气是来自高超的艺术水准。事实证明,任何时代都需要英模来引领时代潮流,任何观众都不会拒绝有生活质感的英模形象。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英模题材戏剧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传播途径,戏剧中的英模形象既关系到时代精神的传递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关系到当代戏剧人能否以戏剧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戏剧家只要突破模式化的创作思路,力戒功利化的创作心态,摒弃专为艺术节和戏剧节而演出的思想,将生活中的英模人物转化为感人的艺术形象,让英模形象走到人民的身边,走进人民的心里,我们便有信心期待越来越多的英模形象涌现在戏剧里和生活里。

原文链接:

http://ent.cnr.cn/zx/20200824/t20200824_525223808.s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