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文学

让经典作品历久弥新

发布时间:2020-08-31 14:40:04 丨 来源:光明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首演于2002年的舞剧《风雨红棉》,甫一上演便引起轰动,并一举摘取文华奖。舞剧《风雨红棉》取材于大革命时代广州起义烈士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的故事。作品从现代视角出发来塑造革命者形象,在艺术形式上大胆突破,通过形体动作、音乐语言以及优美的画面感染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在广东歌舞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经过10个多月的重排,这部艺术精品终于得以重现舞台。

舞剧《风雨红棉》用浪漫的创作手法表现陈铁军、周文雍之间的故事,清晰地展示了两个人相识相知、建立深厚感情、假扮夫妻、参加起义、起义失败、被捕获刑,以及在刑场上举行婚礼的经历。作品首先表现了陈铁军毅然决然地挣脱世俗束缚的场景。王闵瑞饰演的陈铁军被红绸裹住,群舞在台上来往行走。主演与群舞的运动线路完全相反,清晰地表现出了主演与群舞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出陈铁军的叛逆思想,以及她不愿意遵循落后社会伦理的心态。

随后,由群舞演员围住主演,主演在群舞的“掩饰”下挣脱红布,变身文艺女青年。人物塑造十分简练,叙事丝毫不拖泥带水,在满足观众求知欲的同时,也显示了编导在创作时所做的思考,增强了舞剧的真实感和现代感。周文雍与陈铁军在路上擦肩相遇,不约而同地回眸相望,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后来两人在茶楼里再次相遇,共事后又从陌生走向了熟知。这些情节都是极好的双人舞题材,有效增强了该剧的可舞性和戏剧性。两名主演均为90后演员,凭借青春气息和蓬勃力量,演绎和表达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展现了革命者的热情和斗志,引发了年轻观众的普遍共鸣。

《风雨红棉》没有使用舞剧较常见的虚实结合、空间切换的手法,而是注重舞美的写实效果,增强了舞剧的写实性。如舞台上的骑楼、闹市中的茶馆、白色的双人床、戒备森严的警署、阴云密布的刑场等,都以写实手法还原了当时的社会场景。不少场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两位主演在雨中释放自我的场面、剧目结束时漫天的红棉等,暗示着不论风雨多大,革命者都会在一起勇敢地面对困难。又如,雨后的卖花小姑娘抽出一朵红色的花给男主,让男主送给女主,增强了舞剧的戏剧效果。这个瞬间,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浪漫的情致,与后续的悲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再如,在下半场,两位主演被困狱中,眼前浮现出起义失败后被杀的同志。其间,卖花小姑娘在努力寻找自己的母亲,经过不断寻找,突然抱起其中一位舞蹈演员摇晃,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强烈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用舞台艺术作品展现战争的残酷,用悲剧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进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这让我们更加懂得和平的重要和当下生活的宝贵,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复杂,认识到善恶变换往往只在一瞬之间,从而表现出对光明的渴望、对战争的批判。这正是复排舞剧《风雨红棉》的意义所在。

舞剧《风雨红棉》在复排过程中,创作团队对双人舞段进行了修改。金超、王闵瑞、孙然等几位年轻舞蹈演员娴熟的表演,配合奇妙的灯光效果,不仅使整个故事更加震撼人心,还赋予了作品更好的观看效果。在视觉色彩上,舞台上除了黑、白、灰之外,着重突出了一种颜色——红色。红棉,花红如血,盛开时就像一团团在枝头燃烧的火苗。舞剧取名《风雨红棉》,便是取其“红色火苗”的意思。红色在作品中,成为革命、爱情、浴血和洗礼的象征。

复排,是一次精神与艺术的回归。《风雨红棉》经过岁月洗礼后重返舞台,再次获得一致好评。这一案例,值得深入研究。首先,复排经典作品除了要有优秀的表演团队外,主创团队的深思熟虑和大胆决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者,《风雨红棉》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了经典,还在于赋予艺术更加厚重的价值。

“轻轻地呼唤你们的英名,多少年过去我依然地心痛……你们的故事我在听。”剧中这首歌曲,长久地回响在笔者的脑海中。细细品味,仿佛能够明白主创团队的良苦用心。艺术创作,就应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找到最适合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经典作品流传下去、历久弥新。(陈伟科)

原文链接:

http://wenyi.gmw.cn/2020-08/28/content_34131287.htm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