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为做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河南广播电视台农村广播记者周迪来到尉氏县水台村看望了78岁的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盲人安二法,采访了安老创办的民营剧团——开封市群访戏剧艺术团。
中共尉氏县委宣传部、尉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蔡庄镇党委、水台村书记、水台村第一书记等领导也来到了水台村群访戏剧艺术团的排练场。
水台村是一个大村,全村4000余人,家家户户喜欢听戏,男女老少曲不离口,于是,安二法就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开封市群访戏剧艺术团,经常在田间地头、县文化广场演出河南坠子《王员外休妻》、《小二姐观花灯》、《巧嘴笨媳妇》、《韩湘子拜寿》、《呼延庆打擂》等,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排演了豫剧整场戏《下陈州》、《桃花庵》、《断桥》、《三哭殿》等,带团公益演出,服务乡亲四邻。
河南坠子形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俗称“河南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又名坠琴,流行于河南和华北部分省市。2006年,该曲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坠子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可以两人对唱,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踩打脚梆子。
安二法的说唱坠子《杨家将》、《小二姐观花灯》、《杨发贵摔子》、《魏兵义下江南》等,观众看了高呼:“河南坠子,唱功独特,高手在民间啊!”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而守住传统曲艺文化,民间艺人安二法与他的剧团正在不懈努力。安二法不仅学习了大量传统河南坠子,还借鉴了豫剧、曲剧、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演唱特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当今融媒时代,曲艺非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难,表演人才的流失、创作人才的断档,制约了曲艺的传承与发展。
守望初心,砥砺前行,保护一个行业,是需要无数岁月堆积、磨砺、感受、体会、传承......有坚守还要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坠子才能不断的发展,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