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文学

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首博开展

发布时间:2021-01-05 11:32:55 丨 来源:京报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展览现场珍贵文献和京剧文物吸引观众驻足。

   原标题:须生泰斗的舞台人生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首博开展

   2021年是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龙马精神海鹤姿——马连良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以113组件珍贵文献、京剧文物,180余张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现出“马派”艺术精华。

   走进展厅,咿呀余韵响在耳畔,一路走过,须生泰斗、温如剧艺、菊坛流芳三大板块徐徐讲述着马连良的艺术人生。穿梭在多种身份中,一个丰满的艺术家形象逐渐在观众面前生动起来。

   观展·提示

   展览时间:

   至2021年5月23日

   展览地点:

   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M展厅

   参观方式:

   首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

   参观提示:

   观众须从北广场入口处完成体温检测、健康宝检查,携本人二代身份证验证预约信息领取门票,参观全程佩戴口罩。

   观展·亮点

   须生泰斗

   贴合角色改戏服精心创制员外巾

   走进展厅,最打眼的无疑是曾在舞台上展现绝妙风华的各式戏服:《赵氏孤儿》末场程婴的服饰,《秦香莲》王延龄、《龙凤呈祥》乔玄服饰,《群英会》诸葛亮服饰……徜徉其中,宛如漫步在旧时梨园,一幕幕经典戏目在眼前接连上演。

   “很多戏服都反映了马连良的艺术创新力。”策展人张杰介绍,中国报界先驱邵飘萍常观看马连良的演出,并多次撰文,支持和鼓励马连良在艺术上革新,并称赞他“须生泰斗,独树一帜”。“其创新改良的背后,为的是更好地给表演服务。”

   比如,展厅中一件戏服,“暗花的老库缎料子,配以蓝色的大领”,是《赵氏孤儿》“说破”一场中程婴穿的香色褶子,这是经过了马连良的特别设计,虽然没有绣活,但显得颇为阔绰、富态,为的是表现出程婴在屠岸贾府中受到的优待。在“打婴”一场,马连良将缎子绣花的员外巾改成黑纱镂空员外巾,在舞台灯光的映衬下,观众可隐约看到透出的白色发髻,以此突出人物多年的忍辱负重。这番改良是马连良在朝鲜慰问志愿军后,受朝鲜老人黑纱帽的启发后创制而成。

   “马派”剧装的代表之一缃色“太阳蟒”也在展览中呈现,为《秦香莲》王延龄、《龙凤呈祥》乔玄服饰。在马连良创制的这款戏服中,十个团龙蟒简化为前后各一的团龙,繁琐纹样无处可寻,以凸显出人物的沉稳、老练。

   在展览中,还能看出同一戏服在不同曲目中的演变。比如,一件《临潼山》中李渊的戏服,首演时用的方靠旗;在排演《大红袍》时改用了三角形靠旗。“方靠旗在舞台上显得分散,效果不好,所以马连良先生进行了改良。”张杰解释。

   展厅中,一件细竹管手工穿结而成的竹水衣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工作人员介绍,戏服大多是丝织品,为防止掉色和保持挺括,不能用水清洗,演员需要在戏服里面穿上棉质吸汗小衫,行话称为“水衣子”;马连良演出时,会在“水衣子”外再套一件竹水衣,既透气又隔汗,能更好地保护戏服。

   时髦达人

   剧团缩写用英文跨界投资灌音社

   受进步人士、文人朋友和社会新风尚的影响,马连良喜欢新兴事物,不仅排演新戏,改良戏服,还投资灌音社和大戏院,展览中不少资料都显示了这位时髦达人善于尝鲜的个性。

   一件扶风社使用的舞台门帘在展厅中格外显眼,绛紫色调,周边缀有翠蓝花式。最特别的是,门帘中央绣有英文字母MLC,这是马连良剧团的英文缩写,“当时中国传统的艺术家,很少有用英文给自己做符号的。这个门帘充分显示了马连良与时俱进的活跃思维。”张杰介绍。

   1933年2月24日,马连良创办的“马连良灌音制片社”在东城金鱼胡同内冰渣胡同5号开业。灌音制片社引进了当时国外最先进的灌音设备,并聘请美国技师蓝佑晋、英国技师罗约翰负责录制,业务经营仿照上海中国灌音公司模式。展览中的一组照片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生动佐证。比如,一张图片显示着灌音制片社的“成立宣言”:马连良灌音制片社是中国唯一之灌音(即收音)场所,人人可将歌唱、言语、音乐灌入音片(即唱片)。

   部分图片资料还显示了马连良与西单首都电影院的渊源。首都电影院其前身为新新大戏院。1937年,该戏院在西单正式落成,正门上的三环徽标内“马连良”三个字中间是其创立的“扶风社”,戏院也成了扶风社固定的演出场所。据介绍,大戏院由当时著名建筑师刘世铭负责设计,设计方案以马连良与华乐戏院经理万子和的意见为主,灯光布置、冷暖设备、安全设备等一应俱全;舞台采用宫殿式设计,观众席呈扇形展开,共可容纳一千四百人,前低后高,每一排观众的视线都能看清舞台。

   爱国人士

   演出戏单表立场“反对宣言”印上边

   “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一、拥护周外长关于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声明;二、反对美帝国主义侵占台湾!反对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您可能想不到,这是一张马连良剧团1955年2月在吉祥戏院的一张演出单。张杰介绍,将“反对宣言”印在演出单上,马连良为的是表明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马连良从艺生涯中,很多演出都是救国、救灾、救济的公益筹款义演。比如,1933年10月马连良率扶风社在青岛为鲁西水灾演出义务戏,时任青岛市长沈鸿烈向马连良赠送匾额,文曰“伯乐名门,天方俊士,艺重歌坛,心怀鲁史”,展出的图片对此段历史进行了定格。

   此次展览展出的很多演出戏单,也都对马连良的义举进行了印证,比如一张《甘露寺》、《回荆州》戏单,为1936年9月6日,马连良、梅兰芳在北京第一舞台合作演出义务戏,为北京梨园公会筹款的见证;一张《打渔杀家》、《宝莲灯》戏单,展示了1936年11月13日,马连良、梅兰芳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作演出义务戏,为天津市慈善联合会冬赈的情景。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马连良还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一起,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为志愿军演出近三个月。此后又参加了庆祝鞍山三大工程建成典礼、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等演出。

   张杰说,马连良的一生,可用其手书的座右铭来概括,“司马温公尝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观展·解码

   戏台子“搭”进展厅

   伴随着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的,是萦绕耳畔的京韵——首都博物馆此次将戏台子搭进了展厅。张杰介绍,一个完整的戏剧艺术,要有演员、剧本、观众,也要有舞台;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为此,策展团队在展览中,进行了两处特别的“舞台”设计:不仅通过投影技术还原了戏台,使其成为展览的一部分;也在展览快结束时放置了桌子,让观众在多媒体屏幕上静心欣赏大师的舞台魅力,进一步走近京剧。

   京剧知识一点通

   京剧咬字中,为什么“请”读“侵”音、“兴”读“新”音?京剧里的“行头”都有哪些?听着大戏还能学习京剧知识。此次展览,策展团队特别设计了普及京剧知识的小册子,对传统艺术进行“知识链接”,都是一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不了解京剧的观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


观众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欣赏大师的舞台魅力。

      北京晚报记者:牛伟坤 摄影:饶强 制图:冯晨清

原文链接:

https://news.bjd.com.cn/culture/2021/01/04/40404t161.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