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从古典后期开始,作曲家们就从文学名著中寻找题材,获得乐思灵感,到浪漫主义时期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自从歌德写出旷世名著《浮世德》后,作曲家们纷纷以这部作品为蓝本创作乐曲。有人作过统计,取材于《浮世德》的曲子不下50部。
把文字幻化为乐曲的例子太多,但化画为音的例子却很少,恐怕一个手掌都能数过来。而且这都是俄罗斯作曲家的创造。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是其一,另一个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诗《死岛》。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交响诗取材于瑞士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名画《死岛》。勃克林1827年生于瑞士巴塞尔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就醉心于绘画的他说服了父亲到德国学习绘画,并在那里结识了哲学家费尔巴哈。之后他在欧洲四处游走。1880年,勃克林53岁时,一个年轻的寡妇找到还藉藉无名的勃克林,向他订购一幅“为丈夫服丧,寄托梦想的画”。勃克林在佛罗伦萨开始创作这样一幅可以“寄托梦想的画”。作画过程中,灵感告诉他,这将是他的代表作,也将是他震动画坛的名作。于是他绘制了两幅同样的画,最后将小的一幅交给了客户。他在给这位年轻寡妇的信中问:“这幅画能寄托您的梦想吗?”年轻的寡妇很满意,回信称这是一幅“寄托梦想的画”。本是“寄托梦想的画”,后来却被画商冠名为《死岛》。不过,这幅画确实有死亡岛的意味。画面上月光似有似无,一条小船在平静的海面上驶向孤悬在海上的石岛,岛上石岩凹凸不平,耸立着几株常在墓地种植、代表哀思的柏树。船头载着棺材,向漆黑的石岛豁口滑行。棺材前站立一个全身又像着一袭白衫又像被裹尸布包裹的人,身后坐着船夫。显然那岛是个坟场,那立着的白衣人是谁?是男是女?是祭司还是在冥界摆渡的卡隆?这都是勃克林留给观者自己审视参详的空间。
接下来的几年,勃克林醉心于这一题材,先后画了五幅同样的画,每幅的着色和岛的大小都有细微差别。在莱比锡画的最后版本中,小船已经到了豁口门前,白衣人微微低下头,俯下身。如果你先看第一版,再看这幅一定会有小船在动的错觉。
这幅画一经问世,即刻引起轰动。压抑、阴森、神秘,处处透露出死亡的气息,然而却是那么吸引人,让每个看到这幅画的人感到震撼。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这幅画在德语圈内颇受世人青睐,出现了大量复制品和铜版画,有很多家庭把这幅画的复制品挂在家中作装饰。
1907年6月底,34岁的拉赫玛尼诺夫将怀有二胎身孕的妻子娜塔莉亚送回伊万诺夫卡待产,只身一人从他们定居的德累斯顿来到巴黎。在刚结识的约瑟夫·霍夫曼家里,他看到了挂在墙上的勃克林的《死岛》黑白复制品。拉赫玛尼诺夫被画中流露出的神秘氛围所震动,产生为此画创作一首曲子的灵感。他的巴黎之行非常顺利,演奏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大获成功,紧接着又传来小女儿出生、母女平安的消息。圣诞前他刚一回到德累斯顿就收到从圣彼得堡传来的消息,格林卡奖委员会授予他年度大奖——1000卢布。新年一过,拉赫玛尼诺夫提起笔开始创作交响诗《死岛》。创作期间他又在莱比锡美术馆看到了这幅画的莱比锡版。1909年4月17日,乐谱在德累斯顿完稿。5月1日在莫斯科首演,拉赫玛尼诺夫指挥。由于这幅画和这首交响诗透露出的阴森忧郁气息,乐评家们大多避而不谈。但这首曲子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有乐评家认为,这首交响诗尽管在标题上是对死亡的关注,但却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和马勒的《亡儿之歌》一样,悲伤但不病态,压抑却有希望,
乐曲一开始弦乐在定音鼓伴奏下奏出五拍子和弦,勾勒出孤岛上死一般的寂静,空蒙怆凉。一如画面所示:月光似有似无,海面如镜,载着棺材的小船滑向布满悬崖峭壁的坟岛。但暗淡忧郁并不是乐曲的唯一色调。乐曲的第二部分是一个抒情段落,小提琴和长笛奏出恬美温情的旋律,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渴望和憧憬。乐曲的第三主题在多次变奏和发展后达到高潮,然后由单簧管与第二小提琴奏出中世纪代表死亡的歌调。尾声部分重现乐曲刚开始时呈现的两个主题,悲凉孤寂,音量逐渐减弱,在寂静中结束全曲。这首长20余分钟的交响诗讲述了拉赫玛尼诺夫在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死亡并不是问题,向死而生才是人生的态度,正如贝多芬在《海林根斯塔特遗嘱》中说的那样:若果如此,我将怀着何等的欢心飞向“死亡”。
原文链接:
https://news.bjd.com.cn/culture/2021/01/19/43956t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