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音乐文学

凝固的奏鸣曲

发布时间:2021-03-16 10:42:22 丨 来源:千龙网 丨 责任编辑:郑乾


   “奏鸣曲”发源于意大利,原文Sonata为“器乐曲”之意,与Contata为“声乐曲”相对。“声乐曲”就是歌唱,是音乐和语文的结合,曲调与歌词关系密切。“器乐曲”除少数的标题音乐,多为表现纯粹抽象的声响之美,音乐的演绎会自主地寻求一个结构和组织框架,于是自然发展产生了“曲式”,“奏鸣曲式”是最受重视且被广泛使用的“曲式”。

   “奏鸣曲式”原为“二段式”,逐渐发展成为“三段式”;现代“奏鸣曲式”的主体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组成,其实就是“ABA”“正反合”“123”的“三段式”:

   “呈示部”,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比的“动机”,各自发展成“主题群”组成。不同的“动机”之间,或不同的“主题群”之间,常有呼应、竞争、矛盾冲突、交缠、衬托、融和的相互关系,这是作曲乐思发想的起点,乐曲因而定调。

   “发展部”,是将“主题群”发展、扩充、变奏,此时是多彩多姿的高潮,如将音乐抛向更开阔的空间,变幻出意想不到的色彩,这是作曲者功力的考验。

   “再现部”,是“呈示部”的“主题群”,经过发展后,再次呈现并加以演绎,自然回到原始出发点,平复激情来结束全曲。

   “奏鸣曲”为最具表现力的音乐程序,因为主题的对比鲜明和发展的剧烈曲折,最能引导欣赏音乐和激发共鸣的心理状态。作曲家藉此将乐思,既遵循某种规则,又有淋漓尽致的发挥空间,是他们的最爱,也是我们欣赏时,有助理解的导聆地图。

   西方古典建筑从纪元前,希腊人建立“柱式”建筑,罗马人开发“拱券”的应用,这是两个对比鲜明的基本“动机”,正是“奏鸣曲式·呈示部”中,两个“对比动机”的巧合。此后约二千多年,西方无数建筑师从此构筑出许多“主题群”,再发展成各种不同的“样式”,这是“发展部”;最后又回到基本“动机”和“主题群”,就是“再现部”。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似乎是随机而非预设,但其轨迹与“奏鸣曲式”如此吻合,也许是历史进程的“应然”,而非“偶然”。如果“奏鸣曲式”的形成是音乐成长的自然结果,西方建筑发展的过程也有不可脱离的宿命。似乎是某种心理和行为的法则,无论曲式结构的设计和建筑发展的轨迹,都受此法则的规范。

   当我们面对这些使人“惊心动魄”的古典见证,回顾漫长的历史,我们自然会提出三个有趣而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希腊和罗马发展出“柱式”和“拱券”的结构系统,是否他们早在三千年前就发现了美学的秘密,设下审美制约,此后悠悠的岁月中,给建筑定了调。而中国“木构造”的“斗拱”系统,成型于秦汉或更早,约三千年来更是坚持其基本形制及精神不变。

   第二,这两种分别发展于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建筑系统,都在“梁”与“柱”间的界面上大做文章,从单纯的结构支撑体,演变成设计者美学发想与呈现的载体,其装饰象征的意义,均远大于结构意义,历史过程又如此同步类似,也许不是巧合。

   第三,音乐家在尝试创作音乐程序中,找到了“奏鸣曲式”,能满足心理共鸣的美学秩序。建筑师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在尝试创作建筑样式,在无预谋中,走出了与这个有如经过精心设计的“奏鸣曲式”结构类似的轨迹。也许是漫长历史过程的脉动规律与整合,形塑出的轨迹,正反映了这个满足心理共鸣的美学秩序,因此了解类似“奏鸣曲式”的结构轨迹,正可以帮助我们欣赏和理解古典建筑。

原文链接:

http://culture.qianlong.com/2021/0316/5531262.shtml

联系专线    商务合作    邮箱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