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琴声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响起,《辅德里》的青年演员们伴随着旋律演唱起了《星火》。蒋迪雯摄
原标题:“中共二大历史”第一次在舞台呈现 红色戏剧《辅德里》4月在沪首演
文汇报讯 (记者童薇菁)“你是否听到战士的歌声穿越原野,生离死别,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希望的钟声总会响起,在黎明到来之前……”眼下,红色戏剧《辅德里》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记者昨天获悉,作为2021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开幕大戏,该剧将于4月23日在大宁剧院首演,这将是中共二大历史第一次在舞台上呈现。
辅德里,是中共二大的召开地,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便诞生于此。此次,由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以党章的诞生与守护为主要脉络,讲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二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的历史进程,呈现一百年前革命者的出路、使命和爱情。据透露,为确保内容创作的准确性,排演文本中的一字一句均考据自党史资料。
“一百年不到,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就突破了9000万,怎么做到的?党章的力量贯穿始终。”伟大的红色记忆,深深打动了《辅德里》的制作人李东。创排之初,作品便受到业内外高度关注。“辅德里,这个地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召唤感,石库门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地,且有着深厚的上海基因。”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回望历史,那是一群年轻人对信仰的坚定与自信,是一种独特的青春抒写。
“历史本身就足够真实感人。”担任该剧总叙事创作、总导演的牟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戏剧探索道路上的先行者之一,他为该剧确定了“非虚构戏剧”的表达形式,并以“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概括创作特点,力图在舞台上呈现一种宏大的命运感。
不同于传统舞台叙事,牟森在创作中采用了“歌队”的表现形式,融叙述、歌唱与肢体呈现于一体,穿插叙事与抒情。音乐创作主题围绕生离死别、生生不息等展开。舞台设计则结合风起云涌的自然画面与历史影像。“期待着感动在剧场发生!”牟森说。
这是一部今天的“90后”向百年前的“90后”致敬、对话的作品。台上19名年轻的演员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中有活跃在商演舞台的音乐剧、话剧演员,有高校艺术专业和非艺术专业毕业生,他们从250多位报名者中层层遴选而出。经过数月的排练,他们向着红色记忆中的革命先烈不断靠近,用鲜活的舞台形象传承不熄的红色精神。《辅德里》的制作班底同样集结了一批优秀的上海本土青年艺术家。他们运用声乐、多媒体、灯光舞美等多种手段,致力于将作品打造成一堂好听好看又好懂的“文艺党课”。
《辅德里》已与观众定下百场之约。据悉,在结束上海首演后,该剧将与保利院线合作展开全国巡演。首次公布的华东地区十站巡演包括南京、合肥、无锡、烟台等地,6月23日至7月4日《辅德里》将重返沪上,在上海大宁剧院驻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戏剧《辅德里》仅仅只是静安区红色文化遗产衍生开发的第一步。以中共二大会址为核心的“辅德里IP”文化产品将进入多领域开发,从舞台剧、红色市集、微缩模型展览、电影高清放映、书籍等各个角度全方位传播党史教育,结合群文活动传播红色基因,回望伟大历程。4月7日,微缩模型展览将率先在“安义路63号”毛泽东旧居展出。
原文链接:
http://www.workercn.cn/34059/202103/18/2103181009509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