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到牧区演出。新华社发(东哈达摄)
被誉为“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自1957年在苏尼特右旗诞生以来,为丰富内蒙古草原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的长篇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通过五个蒙古少年的眼睛和心灵,讲述了他记忆深处的草原和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童话般地再现了内蒙古草原的生活和乌兰牧骑的世界。
好的儿童文学都是写给孩子和大人的童话,成长是其核心主题,《乌兰牧骑的孩子》也不例外。这部小说描述了铁木耳、海兰花等五个孩子暑假跟着乌兰牧骑去草原经历的一系列故事。小说一开始,五个孩子便策划如何去白音乌拉草原、赛汗罕乌拉山寻找神鸟乌音嘎。这个神鸟会唱歌、跳舞和画画。小说的开篇具有神秘色彩,领着读者进入梦境般的儿童世界。接下来,五个孩子分头行动,铁木耳因为会画幻灯片,允许跟着乌兰牧骑走,妹妹金桃则藏在马车上的红绸布里;而海兰花、巴根、江格尔姐弟三个则另抄近路穿越红嘎路沙漠去白银花草原,在沙漠中经历了一系列险境,最后被大人们发现才到达白银花草原。
我们在童话中经常读到故事主人公经过茂密的大森林才到达目的地,乌兰牧骑的孩子们也跋涉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大沙漠才到达白银花草原。孩子们经历了一系列奇迹,譬如铁木耳发现侵华日军工程,从而得到奖励到盟里去参观,孩子们在山口遇到群狼,全靠桑布叔叔的智慧和白马带来的马群脱离危险。他们经历了这一系列的难忘事件,开学的时候长大了许多。作家是一位编织草原童话的高手,经他灵动的手笔写出来的五个孩子的故事就变成了草原上美丽的成长童话,而且五个孩子的故事不仅仅是草原儿童的故事,同时也具备了人类所共有的童话叙事主题。
《乌兰牧骑的孩子》通过孩子的眼睛和体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乌兰牧骑这支红色文化工作队在草原上开展文艺演出、参加劳动、宣传党的政策、普及科学知识的情景。孩子们目睹了乌兰牧骑队员们为牧民理发、运草、宣传科学知识等各类活动,也参加捡牛粪、捡羊毛等劳动。他们真正体验了草原牧民的生活风俗习惯,真正走入草原生活的深处。他们还当起了老师,教牧民识字。孩子们的活动范围从村部像同心圆一样逐渐扩大到牧民家、猎人萨白的帐篷、有狼的山口等。五个孩子在草原深处的生活世界一步一步拓展,他们的世界也从最初捡牛粪的小世界,拓展到最后登上山口后一览无余的广阔天地。孩子们的世界也从日常生活趣闻,拓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懂得了“每一种鸟类甚至昆虫都有自己的智慧,这是上天赋予它们的能力”。最后的山口脱险,是桑布的白马带来的马群解救了被群狼包围的五个孩子和主人。这里,鲍尔吉·原野突出了马群救主人的主题,而特意淡化了一种英雄主义的冒险,暗示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灵沟通更有力量。
在《乌兰牧骑的孩子》里,孩子们成长的依据是诚实和热爱劳动等品质。铁木耳因为会画幻灯片,所以被允许跟着乌兰牧骑去白银花草原,从而有了小小的优越感,但是他的几次活动都以失意告终。一次是铁木耳画的幻灯片没有成功,一次是他因为嫉妒桑布叔叔画的幻灯片去报复但行动失败了。经过种种挫折和反思,铁木耳终于厘清了自己的失误。在《乌兰牧骑的孩子》中,五个孩子虽有各自的聪明和勇敢,但是作者始终把孩子放在孩子与大人互动的平台上描写他们的成长,其中特别关注孩子在诚实和热爱劳动等品质上的真正成熟。大人的一言一行,让孩子们感受父母的榜样力量。譬如说,丹巴送产妇回来途中,马车被洪水冲走,自己的腿也骨折了,他回到村部,告诉妻子龙棠:“山洪下来,把马车冲走了。”龙棠吓得倒吸一口气,说:“把产妇也冲走了吗?”丹巴说:“产妇已经送到解放军医院了,把孩子生出来了。”龙棠说:“谢天谢地。”夫妻间的这段简单对话,道出了草原牧民对生命的敬重,这些都默默地给了孩子们正能量。而山口遇狼,桑布叔叔并没有像童话中的猎人那样挺身而出,而是让孩子们镇静,并放走自己的白马引来马群解救自己和孩子。在这里,智慧比鲁莽的勇敢更重要。
在《乌兰牧骑的孩子》里,鲍尔吉·原野重新回到自己记忆深处的1965年的内蒙古大草原,把自己分身为五个可爱的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和心理感受,描写了当年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和乌兰牧骑,虽然孩子们最后没有找到神鸟乌音嘎,但是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神鸟乌音嘎”,美丽的草原和丰富多彩的草原生活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陈岗龙)
原文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pro/2021-04/25/c_139904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