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演出现场
作者:吕博(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讲师);陶冶(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副教授)
5月16日是第31个全国助残日(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残疾人康复、维权、特殊教育、劳动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被频繁提及,而对特殊艺术的关注显得相对不足。何为特殊艺术?特殊艺术在残疾人事业和艺术百花园中扮演什么角色?特殊艺术的发展面临什么问题?如何推动特殊艺术的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特殊艺术是残疾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生动体现
《千手观音》作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舞蹈作品,从诞生之初就与残疾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邰丽华为领舞的21位聋人演员化为一身千手,演绎心有大爱的千手观音,以惟妙惟肖的造型,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视觉冲击,震撼了国内外观众。16年过去了,《千手观音》依然活跃在各类舞台上,几乎成为残疾人艺术团体演出的必演节目。
或许很多人对《千手观音》的认知还停留在2005年的那一夜爆红,很难将其与特殊艺术相联系。其实,《千手观音》正是特殊艺术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之一。那么何为特殊艺术呢?它是20世纪80年代艺术百花园里绽放的一朵新蕾,是残疾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完美艺术的生动体现。严格来说,特殊艺术是残疾人克服身体障碍的局限性,通过形象塑造去探索和表达自身无法感知的情感和世界所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态。从广义上讲,残疾人按照艺术美学标准和规律所进行的所有创作都属于特殊艺术范畴。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残疾人艺术。
说到特殊艺术,不得不提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亲爱的朋友,我们,于黑暗中体味光明,于无声中感悟音律,于残缺中寻求完美,在倾斜而美丽的世界里,净化、升腾。今天,我们用特殊的表演,说说昨天的故事、今天的日子还有明天那五彩缤纷的梦,您将看到的每一个舞蹈,都是我们心灵深处搏动的节奏,您所听到的每一首乐曲,都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歌。请和我们一起走进我的梦。”这是《我的梦》的开篇章节《手语诗》,一首诗道尽了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心声,也让人感受到喷薄而出的生命之力。这台常演不衰的大型节目综艺荟萃、异彩纷呈,融合了包括《千手观音》在内的聋人舞蹈、盲人音乐戏曲、肢残舞剧等多元艺术形式,超越语言、民族与国界,带给观众艺术的享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交融,生动诠释了“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献出了一片绿荫;即使是一朵残缺的花,也散发着全部芬芳”。
《我的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特殊艺术的高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难以逾越、不可替代的。近年来,特殊艺术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优质作品,如舞蹈作品《轮椅上的舞者》《动感精灵》,声乐作品《船到码头把酒喝》,器乐作品唢呐独奏《正月十五闹雪灯》,还有足画、口书等艺术作品,表达残疾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触动人心,反映出特殊艺术的发展活力。
特殊艺术带给人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每年出访10多个国家,至今已巡演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美国劳工节文艺盛会,180个电视台联播,4300万人收看,《千手观音》是唯一赢得现场观众起立致意的节目;参加德语区国家直播的文艺晚会,1.1亿人收看;参加日本电视台文艺晚会,创收视纪录……”
这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国巡演的一组数据。作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张特殊名片,国际社会盛赞的“美与人性的使者”,世界残疾人代表大会表彰的“全球6亿残疾人的形象大使”,联合国机构指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几乎每到一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都引发轰动,谢幕时全场起立已成常态。特殊艺术何以拥有此等魅力,中国的特殊艺术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一枝独秀的?
看过残疾人演出或排练的人不难理解特殊艺术带给人的冲击与震撼。无臂舞者黄阳光以嘴衔下2008年北京残奥会会徽,以脚写书法作画;盲人杨海涛一首《天域》穿透黑暗,直击人心;聋人魏菁阳听不到声音却与大提琴配合出唯美的芭蕾梦境。健全人有的,他们未必拥有,健全人做不到的,他们却做到了。这不就是我们崇敬的生命奇迹吗?这不就是我们提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吗?这不就是我们高呼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吗?这正是特殊艺术的魅力所在。
无臂舞者黄阳光演出《秧苗青青》
1987年,30多位喜爱艺术的残疾人,在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怀下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宣告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诞生。这个业余建制的群众组织经过多年发展最终成为国家专业艺术团体,以特殊方式塑造艺术,以特殊艺术愉悦身心,以不屈意志激励人生,以真善美的情怀净化心灵,以诚挚的情感传递友爱,以经营性演出自立于世,以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发展成为国际一流表演艺术团体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残疾人艺术团也纷纷成立,如上海东方明珠残疾人艺术团、河南生命之魂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特殊儿童艺术团等,不仅为爱好艺术的残疾人提供了成长园地,也为特殊艺术的发展培根铸魂。尤其是随着特教学校艺术专业的普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全国盲、聋、培智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工艺品展览等广泛开展,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特殊艺术带给公众的励志教育、艺术熏陶等也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特殊艺术只有一个《千手观音》还不够
对特殊艺术有所关注的人或许会留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残疾人团体进校园、进军营、下乡演出都会表演《千手观音》,因此《千手观音》在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千手观音》影响之大,群众基础之广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殊艺术作品严重不足。特殊艺术只有一个《千手观音》是远远不够的。
特殊艺术不是卖惨的艺术,靠自残和卖惨赢得掌声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创作特殊艺术精品也越来越难。关于特殊艺术作品创作的难处,邰丽华曾指出,观众的审美水平在提高,对残疾人演员的要求也在提高,“大家的观念变了,以前可能觉得你是残疾人,能唱歌跳舞已经不错了。现在会有高标准严要求,我们需要做的是真正用好特殊符号,呈现特殊艺术的魅力”。
聋人舞蹈彩排现场本文图片均为光明日报记者刘平安摄
创作难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各地残疾人艺术团要自力更生,不能止步不前,吃老本或者坐享其成,应将创作新作品、打造新精品纳入工作计划,力求在创演中有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相关专业艺术团体、各领域专家学者等多关注特殊艺术,多为残障人士的创作演出提供指导和帮助,助推特殊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座无虚席”“全场起立鼓掌”“观众泪流满面”,这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巡演100多个国家过程中反复见到的场景,每一次演出结束,他们也会被现场的气氛感染,自豪感不断翻腾。相比于国外的火爆,残疾人艺术这张特殊的名片在国内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近年来,尤其是疫情期间,包括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内的一些残疾人艺术团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国内,把优质的节目送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人现场感受到特殊艺术的魅力。此外,邰丽华等残疾人艺术家入驻新媒体平台,分享特殊艺术常识,讲述经典作品创演背后的故事,也有利于特殊艺术的普及与进一步发展。
随着更多特殊艺术作品走进百姓生活,公众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对8500多万残疾人群体的关心扶持也有望登上新的台阶。
原文链接:
https://news.gmw.cn/2021-05/19/content_34855087.htm